慈禧质问左宗棠:你比曾国藩强在哪?左宗棠的回复让慈禧冷汗直流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前言

左宗棠抬棺出征,打下新疆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衣锦还乡本该是举国欢腾的大喜事。

谁知道回到京城,等着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鸿门宴。

养心殿里,慈禧太后笑里藏刀,抛出一个看似简单实则致命的问题:"你觉得自己比曾国藩强在哪儿?"这话一出口,满殿太监宫女都屏住了呼吸。

左宗棠要是答不好,这辈子的功劳可就全白费了。

他到底是怎么回答的,让这位大清最有权势的女人当场冷汗直流?

京城冷板凳,英雄坐得憋屈

左宗棠带着楚军浩浩荡荡进京的时候,老百姓夹道欢迎,场面那叫一个热闹。

街头巷尾都在传,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将军硬是把新疆从阿古柏手里抢回来了,那可是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啊。

普通百姓兴高采烈,觉得大清有救了,可朝廷里的那些人心里门儿清,这种功高震主的臣子,向来都不会有好下场。

朝廷给左宗棠安排的住处是贤良寺,听着名字挺体面,实际上这就是个冷宫。

京城里有头有脸的官员都住在什么地方?王府、豪宅、园林,哪个不比这破庙强?左宗棠心里明白,这是在给自己下马威。

他在贤良寺住了好几天,每天来拜访的官员络绎不绝,表面上是来道贺,实际上都是来试探口风的。

这些人一个个都是老狐狸,说话拐弯抹角,就想知道左宗棠接下来打算怎么办,是打算裁军还是继续养着这支队伍。

左宗棠也不傻,他知道这些人背后都站着慈禧太后。

老太后现在手握大权,最怕的就是有人威胁到她的地位。

当年曾国藩打完太平天国,立马就把湘军裁了个干净,这才保住一世平安。

现在左宗棠手里的楚军也是几万人的队伍,朝廷上下都在盯着他会不会也学曾国藩那样做。

李鸿章的小动作,釜底抽薪

左宗棠在贤良寺冷板凳还没坐热,李鸿章就已经在慈禧面前吹起了枕边风。

这两个人本来就不对付,李鸿章主张海防,左宗棠坚持塞防,朝廷的银子就那么多,你多拿一点我就少拿一点,这矛盾能不深吗?

李鸿章在慈禧面前说得那叫一个委婉,他没有直接攻击左宗棠,而是从经济账入手。

他跟慈禧算了一笔账,说这些年收复新疆,朝廷花了多少银子?楚军的军饷、粮草、武器装备,哪样不要钱?更要命的是,这支队伍现在只听左宗棠一个人的话,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李鸿章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点出了左宗棠手握重兵的事实,又暗示了他可能有不臣之心。

慈禧听了这话,心里的疙瘩更大了。

她这辈子见过太多功臣,也收拾过不少功臣。

这些人打仗的时候个个都是英雄,可一旦权势太大,就容易忘了自己姓什么。

慈禧想起当年的曾国藩,那个人聪明啊,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主动裁撤湘军,保住了自己和家族的荣华富贵。

她觉得左宗棠应该也学学这种智慧。

养心殿里的致命一问

午后的阳光透过养心殿的窗户照进来,整个大殿显得格外安静。

慈禧坐在龙椅上,左宗棠站在殿下,这场君臣对话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

慈禧先是聊了一些客套话,夸奖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说大清能有这样的忠臣良将是祖宗保佑。

左宗棠听着这些话,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这是暴风雨前的平静。

果不其然,慈禧话锋一转,开始提起曾国藩来了。

慈禧说,曾文正公当年平定太平天国,功劳不比收复新疆小,可人家知道进退,主动裁军,从此安心做学问,这才善始善终。

说到这里,慈禧停顿了一下,目光紧紧盯着左宗棠,然后抛出了那个致命的问题:"你觉得自己比曾国藩强在哪儿?"

这个问题问得太狠了。

你要是说自己比曾国藩强,那就是狂妄自大,不把前辈放在眼里。

你要是说不如曾国藩,那就等于承认自己该学他裁军。

不管怎么答,都是个死局。

殿里的太监宫女大气都不敢出,都在等着看这位老将军怎么接招。

石破天惊的回答,扭转乾坤

左宗棠站在那里沉默了很久,这沉默让慈禧心里也开始打鼓。

她以为左宗棠是被问住了,正想着该怎么继续施压,谁知道左宗棠突然抬起头来,说出了一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话。

左宗棠说,曾文正公确实了不起,他强在能看清朝廷里谁是朋友谁是敌人,知道怎么在这些人之间周旋保命。

这话说得够直白,也够大胆,因为他等于是在说朝堂上全是勾心斗角的事儿。

慈禧的脸色变了变,但还没等她发作,左宗棠接着说了后半句。

他说自己跟曾国藩不一样,自己强的地方在于能让朝廷外面的那些虎狼看清楚,谁才是大清的敌人,谁才是大清的朋友。

这话说完,整个养心殿的气氛都变了。

左宗棠这是在提醒慈禧,外面还有更大的敌人等着呢,现在不是窝里斗的时候。

慈禧听到这话,后背的冷汗都出来了。

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个问题问错了。

左宗棠没有按照她预设的套路走,而是把问题的格局一下子拉高了。

你在这里算计我一个老臣,可外面那些列强虎视眈眈,要是再失去几块土地,谁来担这个责任?

虽远必诛,震慑全场

左宗棠的话还没说完,他接着说了四个字:"虽远必诛"。

这四个字说得铿锵有力,整个养心殿都回荡着这个声音。

左宗棠说,他这辈子做的事情就是告诉那些外面的敌人,大清的土地一寸都不能少,谁敢来犯,就算远在天边也要把他消灭掉。

这番话说得太有气势了,慈禧坐在那里,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说什么。

她本来是想敲打敲打左宗棠,让他知道收敛,结果现在反倒是自己被将了一军。

左宗棠这是在明着告诉她,现在不是搞内斗的时候,要是把边防的事情耽误了,那才是真正的亡国之祸。

殿里的气氛凝固了好一会儿,慈禧深吸了一口气,勉强挤出一个笑容,说左宗棠说得有道理,大清确实需要这样的臣子。

她当场宣布封左宗棠为二等恪靖侯,算是给了个交代。

左宗棠谢恩退下,慈禧坐在那里,手心里全是汗。

日落紫禁城,英雄独自行

等左宗棠走出养心殿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下来了。

夕阳把紫禁城的城墙染成了金红色,看着挺美,但左宗棠心里明白,这一场君臣对话之后,他和慈禧之间的关系已经彻底破裂了。

左宗棠一个人慢慢地走出紫禁城,身后是巍峨的宫殿,前面是繁华的京城,可他心里却觉得特别孤独。

他知道,虽然今天赢了这一局,保住了自己和楚军,但慈禧这个人记仇,以后的日子不会好过。

封侯是封侯了,可这个侯爷当得憋屈,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左宗棠回到贤良寺,那些之前来拜访的官员全都没影儿了。

京城里的消息传得快,大家都知道养心殿里发生了什么,都明白左宗棠虽然保住了地位,但已经得罪了慈禧。

这个时候谁还敢跟他走得太近?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左宗棠躺在床上,想着这一天发生的事情。

他不后悔自己说的那些话,作为一个军人,他这辈子最看重的就是国家的领土完整。

慈禧可以忌惮他,李鸿章可以算计他,但只要新疆还在大清手里,他就觉得这辈子没白活。

至于以后会怎么样,他已经七十多岁的人了,还能怕什么?

权谋背后的无奈真相

这场养心殿的对话,表面上看是左宗棠赢了,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化解了慈禧的陷阱,还拿到了侯爵的封赏。

可实际上呢?没有真正的赢家。

慈禧虽然被震慑住了,但她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以后对左宗棠的防范只会更深。

左宗棠虽然保住了楚军,但他和朝廷之间的裂痕再也无法弥合。

慈禧后来确实没有强迫左宗棠裁军,但她用别的方法削弱了左宗棠的影响力。

军饷拨款一次比一次困难,朝廷的重要决策也越来越少征求左宗棠的意见。

左宗棠成了一个名义上的功臣,实际上被架空了。

他手里的楚军虽然还在,但没有钱没有粮,战斗力也就一天天下降。

左宗棠晚年的时候常常感慨,说自己一辈子打仗,打赢了外敌,却输给了内耗。

他收复了新疆,保住了国土,可到头来还是得不到朝廷的真心信任。

这种悲凉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凉,而是整个晚清时代的悲凉。

这个朝代已经病入膏肓了,慈禧只想着怎么保住自己的权力,朝廷里的大臣只想着怎么升官发财,真正关心国家命运的人反而成了异类。

左宗棠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一个道理:在一个腐朽的体制里,就算你再能干,最后也会被这个体制所吞噬。

结语

左宗棠和慈禧这场养心殿的对话,看着像是个人恩怨,实际上反映的是晚清朝廷的深层矛盾。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将军,拼死拼活打下来的江山,回到京城还得小心翼翼地应对权力斗争。

他那句"虽远必诛"喊得响亮,可朝廷里有几个人真的在乎国家安危?大清最后的败亡,不是输在外敌手上,而是输在自己人的内耗上。

左宗棠的悲剧,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信息来源:

《左宗棠全集》,岳麓书社

《清史稿·左宗棠传》,中华书局

《晚清军政人物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慈禧政治生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收复新疆史料汇编》,新疆人民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历史   慈禧   冷汗   朝廷   新疆   京城   紫禁城   贤良   这话   太平天国   养心   晚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