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阳光灼热,空气中湿气弥漫,空调房中待久了,你是否感到身体沉重、头昏脑涨,甚至腰腹间的赘肉也越发明显?别急,这并非你独自的困扰,古人也曾为此烦恼,而智慧的他们早已在草木之间寻得了良方。近日,大华医院中医科特别推出三道中药茶饮,可缓解暑热油腻。
图片来源:千图网
荷叶
轻盈体态,击退暑热油腻。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荷叶服之,令人瘦劣”。荷叶能“生发元气,裨助脾胃,涩精浊,散瘀血”。古人常在泛舟湖上时,随手摘取鲜嫩荷叶煮水,消暑之余,亦能保持体态清雅。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加山楂“化饮食,消肉积”(《本草再新》),配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本草备要》),制成“三仙荷叶茶”。现代科学发现,荷叶中的生物碱等成分,确能帮助调节脂质代谢,温和促进水分排出。
荷叶轻身饮
配方:干荷叶6克、山楂片5克、陈皮3克、洛神花3朵。
泡法:沸水冲泡,加盖焖5—10分钟,温饮或晾凉冰镇皆宜。口感微酸清爽,解腻刮油。
茯苓
运化水湿,专克沉重黏腻。《黄帝内经》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夏日雨水多,脾胃易被湿邪困住,人就像泡在水里的棉絮,浑身发沉。宋代名医曾记载,岭南湿热之地,人们常感“头重如裹,身倦乏力”,这正是湿邪困脾之象。相传苏轼被贬惠州时,便常以茯苓煮粥或泡水,应对当地瘴湿之气。茯苓被誉为“四时神药”,其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效,历经千年验证。
茯苓薏米轻湿饮
配方:茯苓10克、炒薏米15克、白扁豆10克、玉米须5克。
泡法:薏米、白扁豆可稍捣碎或提前浸泡,与茯苓、玉米须一同放入养生壶中,加水600~800毫升,煮约20—30分钟,取汁代茶饮。口感清淡,带有谷物香。
紫苏
驱散表寒,化解“空调病”。古人虽无空调,但深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夏天的空调房,看似清凉,实则暗藏“寒邪”——长时间待着,轻则鼻塞头痛,重则关节发紧,这便是《伤寒论》中说的“寒邪客于肌表”。《本草纲目》记载紫苏“辛温能散,专治风寒”。
紫苏姜枣护阳饮
配方:新鲜紫苏叶6~8片(或干品5克)、生姜3~5薄片、红枣3枚(去核掰开)。
泡法:生姜、红枣先以沸水冲泡或略煮3—5分钟,再加入紫苏叶焖泡3—5分钟即可。趁温热小口慢饮,感受暖意从喉间散至全身。
医生提醒,祛湿饮宜晨饮(借阳气升发),消脂饮宜午后饮(克饭后困倦),护阳饮宜归家时饮(御空调余寒)。荷叶饮性凉,虚寒者加3克陈皮;紫苏饮温散,咽痛者减姜汁换梨汁。茶饮虽好,需量体而行。阴虚燥热者慎用姜枣;脾胃虚寒者少饮荷叶洛神花冰镇茶。孕妇或有基础疾病患者,请教专业医生再行选择。切记要适可而止,代茶饮非药物,功效温和,适合日常调理。如有明显不适,请及时就医。
记者:吴会雄
通讯员:黄伟、田露露
编辑:宁平英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