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重庆见!邱炯炯周恺首谈创作,解锁川渝日常史诗

最近乐山有俩创作者挺火,邱炯炯和周恺,9月21号下午要在重庆万象城首次公开对话,聊他们的《椒麻堂会》和《苔》。

说实话,这俩人虽然用的媒介不一样,一个玩镜头一个写小说,但身上都带着乐山的劲儿,聊他们的故事还挺有看头。

乐山双杰的创作路

先说说邱炯炯,他出身乐山川剧世家,祖父还是著名川剧丑角,本来想他可能就一直当画家了,毕竟他做职业画家都二十多年了。

但后来发现,2007年他开始拍纪录片,一拍拍了6部,2021年还搞出了首部剧情长片《椒麻堂会》。

这部片子以他祖父为原型,讲了上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的事,虚幻的画面里混着荒诞和喜剧感,老实讲,川剧丑角的幽默和接地气,全被他揉进电影里了。

《椒麻堂会》还入围了第7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国际影坛都注意到这部片子了。

他还有幅画叫《“悟”字辈儿》,取材于古典神话和乐山日常,你一看就能想起乐山的街景,聊完邱炯炯,咱再说说周恺。

他1990年生在乐山安古镇,21岁才开始创作,之前还在电台当主播,播音这活儿对他后来写小说帮了不少忙。

29岁那年,他用乐山方言写了本《苔》,小说家韩东直接说他是“年轻的小说大师”。

说实话,安古镇明清就有了,靠水运发展起来,民间文化特厚,《苔》里的场景好多都能在古镇找到影子。

《苔》还拿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新人奖,入选了不少好书榜单。

很显然,播音背景让他的小说语言特别有韵律,读着不费劲,还能感受到乐山话的鲜活。

作品里的乐山基因

俩人的作品里,最明显的就是乐山的文化基因。

首先是方言和民间元素的运用,邱炯炯的电影里全是乐山话,周恺的小说更是把方言用到了家。

搞不清为啥川渝方言一进作品就这么有味道,后来发现那些“巴适”“搞归一”的词,全是当地人的日常,不是硬加的。

川渝民间传说比如李冰治水,也被他们悄悄放进作品里,不仔细看还发现不了。

说实话,现在好多作品都用普通话写,丢了地方味儿,他俩坚持用方言,反而让作品更特别。

再就是从日常里挖史诗感,邱炯炯拍《大酒楼》,讲的是父辈、酒和故乡,都是小事,但看着就像一部小史诗。

周恺的《苔》用一个家族的兴衰,写清末民初的变化,也是从小处着手。

老实讲,乐山人的日子过得慢,茶馆里摆龙门阵,吃跷脚牛肉慢慢品,这种闲适让他俩能仔细观察生活。

川渝历史上移民多,变化也多,日常里藏着好多历史痕迹,他俩就把这些痕迹揪出来,放进作品里。

如此看来,这种“小切口见大时代”的写法,对川渝创作来说,真是太合适了。

重庆对话有看头

俩人能在重庆万象城对话,还是首次,这事儿挺有意义的。

这次对话是“山城诗话”平行诗歌节的压轴活动,之前这个诗歌节还请过川渝诗人写方言诗歌,跟这次主题挺合的。

重庆万象城之前也搞过巴蜀文学沙龙,对这种地方文化活动挺熟的。

说实话,川渝的“江湖文化”跟水运有关,码头文化养出来的义气和规矩,在《苔》的哥老会描写和《椒麻堂会》的韧性里都能看着。

乐山有三江汇流还有乐山大佛,比别的川渝城市多了点包容和平和,这点在他俩作品里也能找着。

活动还设了观众分享环节,话题有“江湖河水”“地方美食”这些,都是川渝人熟悉的。

老实讲,要是去现场,你能跟邱炯炯、周恺聊自己在江边的记忆,或者第一次吃川渝菜的经历,这种互动比光听讲座有意思多了。

毫无疑问,这个活动能搭个桥,让创作者和普通人聊到一块儿,也能让更多人知道川渝文化不只是麻辣,还有嬉笑怒骂里的诗意。

最后说句实在的,邱炯炯和周恺用作品把乐山故事讲给了更多人,他俩就是川渝地方书写的标杆。

9月21号在重庆万象城的对话,想去的得扫二维码预约,咱也盼着以后有更多创作者扎根川渝,把这里的文化写得更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娱乐   重庆   史诗   解锁   日常   乐山   万象   堂会   作品   方言   川剧   创作者   文化   说实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