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组数据,让所有人都坐不住了。
2025年,中国总人口14.09亿,已经连续三年负增长。
总和生育率更是降到1.09,远低于2.1的更替水平。
面对这个"人口警报",各路专家纷纷出招。
可他们的建议,却让网友们直呼:"这是把我们当生育机器了吗?"
«——【·放开了,却没人生·】——»
目前咱们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再不断加快,为此国家也先后放开了“二孩”、“三孩”的生育限制,期待能看到生育意愿的回升。
可政策推行这些年,实际效果却没达到预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年轻人身上的经济压力实在太大了。
2025年有份育儿成本报告显示,一线城市养一个孩子到18岁平均要花62万元,就算是二线城市也得48万元,这还没算上大学以后的各种开支。
您可能会惊讶于这个数目,觉得用不了这么多,那咱们来一笔笔细说。从孩子怀上开始,产检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而等孩子出生后,家里就更像是打开了“碎钞机”:3岁前光是奶粉、尿不湿这些必需品,每个月就得花3000多,要是想给娃报个学习班啥的,费用还得往上加。
更让人头疼的是带娃问题,要是家里老人没法帮忙,就得请个育儿嫂或者送托育机构,每个月又得拿出5000到8000元,这笔钱对普通工薪家庭来说可不是小数目,很多人光是想想就觉得扛不住。
经济上的重担还没卸下来,职业发展上的顾虑更让年轻人不敢轻易决定生娃。尤其是正处于职业起步阶段的年轻人,特别担心生育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前景。
很多职场女性,从怀孕开始,就需要频繁请假去产检,生完孩子后还要休长时间的产假,等做完月子回归职场后,还很可能发现自己原来的岗位已经被替代,晋升机会也少了很多。
这种对职业发展的担忧,让不少原本有生育想法的年轻人都犹豫了下来。
而更要紧的是,年轻人的生育观念这些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想当初2013年那会,青年网民还对生育大多持积极态度,觉得生育是个人和家庭的责任,还会主动拥抱“单独二孩”政策。
可到了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年轻人更习惯把生育决策和现实压力绑在一起考虑,讨论的重点全是生活压力叠加生育压力的问题。
而且现在的年轻人对育儿质量要求特别高,不只是想孩子有口饭吃能长大就行,而是特别在意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这种对高质量育儿的追求,让生育变成了需要全家反复权衡的大事,这样他们自然也不会轻易选择生二胎三胎。
«——【·专家们的奇葩建议·】——»
眼看年轻人们不愿生育,很多“专家”纷纷跳出来出主意。可他们的这些建议非但没缓解年轻人的生育焦虑,反而频频引发争议。
其中最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特聘讲座教授黄有光提出的“一妻多夫制”建议。
这位澳大利亚籍学者声称,此举能解决男女比例失衡问题,还能让多名男性共同承担家庭供养成本,从而刺激生育率。
他甚至还拿我国西藏、云南等地曾经存在的少数婚姻形式举例,称这种制度早有先例,没必要被伦理观念束缚。
这一建议刚抛出就遭到全网反驳,大家普遍认为这一想法严重违背现代婚姻伦理,更是把女性当成了生育工具,完全无视性别平等的基本准则。
而颇有戏剧性的是,当被问及是否愿意以身作则把妻子“分享”给其他男人时,黄有光明确表示自己接受不了,这种双重标准在让大家纷纷嘲讽他的同时,也让针对他的质疑声更加强烈。
除了这种突破伦理底线的建议,还有些提议直接戳中了年轻人的养老焦虑。
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提出,养老金领取额度应与子女数量挂钩,不生育的人只能领最基本的养老金,生育子女越多额度越高。
这一建议瞬间在社交平台炸开了锅,年轻人的反对声尤其集中。大家普遍认为这是用剥夺福利的方式倒逼生育。
有不少网友吐槽,自己按时交税交社保,却要因为没生孩子被削减养老金,本来就孤苦伶仃,还要间接供养“多子多福”的家庭,实在是不公平。
还有些建议看似着眼于“解决问题”,实则脱离实际。恒大前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曾建议央行多印 2 万亿设立鼓励生育基金,还强调要抓住75到85年出生人群的 “最后时间窗口”,让他们多生。
可这番话很快引发不满,网友算了一笔账,75年出生的人当时已经47岁,85年的也37岁,都属于高龄产妇群体,本身还要赡养四位老人,根本无力再承担三胎重任。而且他的建议明显是 “逮着同一批人薅羊毛”,完全无视这代人的现实压力。
人口学专家易富闲则提出另一种思路,他建议将法定结婚年龄降到17岁,缩短教育时间,对男女实行差异化教育,让女性平均初育年龄控制在25岁以内,争取30岁前生三个孩子再进职场。
这种说法同样引发质疑,网友直接反问 “差异化教育难道是上女德班”?
更有人调侃称“30岁把三个孩子揣在兜里进职场吗”,认为这种建议完全忽视了女性的教育权和职业发展需求,是在“开历史倒车”。
«——【·解决问题路在何方·】——»
相比这些脱离实际的提议,真正能打动年轻人的,还得是那些对准生育、养育、教育全链条压力的针对性解决方案。
首先得稳住最根本的收入底气,毕竟普通家庭最愁的还是钱袋子。
2024年以来已有江苏、浙江、河南等十余省份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内蒙古一类地区月最低工资直接从1980元涨到2270元,一次涨了290元,云南一类地区也从1990元调整到2070元。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沈建峰教授提到,接下来还要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让员工待遇和企业效益形成良性循环,这样年轻人手里有了余钱,才敢考虑生娃的事。
收入打底后,住房这个大头负担也得跟着降。
2024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若干措施》里明确提出加强住房支持,各地已经开始落地具体政策。
像湖北天门就把住房补贴和生育补助绑在一起,二孩家庭能拿9.63万元补助,三孩家庭16.51万元,里面就包含专门的购房奖补,这笔钱实实在在帮家庭减轻了首付压力,当地2024年出生人口也同比增长了16%。
光减轻负担还不够,生育过程中真金白银的支持才管用。现在已有 23 个省份在探索生育补贴制度,像刚才提到的湖北天门,就已经投入了3900多万元用于奖励生育,多生多育的家庭能拿到一次性奖励、月度育儿补贴等多重支持。
而且各地还在建“1+N”托育体系,社区里的嵌入式托育点、企业办的托育班越来越多,中央预算内资金直接支持普惠托育建设,就是要让家长能在家门口找到可靠的托育场所,减轻“带娃”负担。
最后,教育成本也得往下压。教育部已经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不能乱收费,早到校看管、午餐午休这些都不能纳入收费项目,学校引进第三方机构的费用还要明显低于校外同质培训。
同时国家提高了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小学每生多给70元,初中多给90元,专门用于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这样家长不用再花钱报校外辅导班,放学后也不用急着接孩子,育儿精力和开支都能省下不少。
人口少子化并非短期难题,而是伴随现代化进程的长期挑战。那些脱离现实的奇葩建议早已证明,用极端思路倒逼生育行不通,理性看待人口问题才是关键。解决问题的核心,终究要回到年轻人的真实顾虑上,把生育保障、就业支持等政策落到实处,让年轻人真正觉得生得起、养得起,才能为人口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