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养“带娃专家”,为普惠托育夯实人才库|封面评论

蒋璟璟

仿真婴儿的啼哭声回荡在实验室,VR设备模拟出婴儿拍嗝的力度反馈,“系统显示我换尿布响应慢了47秒,拍嗝力度超标12%”……近日,高校培养“带娃专家”的话题引发热议。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首次将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纳入教育学类,一些学校迅速设置了相关专业。(澎湃新闻)

关于“带娃”这件事,传统模式下,其经验、方法的习得,一般都是诉诸家庭内部的代际承袭。隔代抚养的老人们亲身示范,年轻的宝妈宝爸们耳濡目染,自然就学会了。

现代社会,这一事项的实现路径,则越发多元化。比如说,购买市场化的“育儿服务”,以及通过网络等平台学习育儿知识。之于前者来说,有着庞大的育儿经济。而就后者来说,则衍生了一条专门的育儿赛道,相关的博主层出不穷,其内容输出则是良莠不齐。置于这一背景下,培养科班出身的“育儿专家”,也就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期待。

专业院校培养“带娃专家”的实践,其实早已有之。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600多所高职专科学校开设了托育相关的专科专业。而近来出现的变化在于,一些职教本科高校,也开始进入这一领域,其整体的学科层次,进一步提升。本科院校的“育儿专业”,固然有迎合市场需求、拓宽学生就业的具体考量,但其实也是与时代的大背景相呼应的——在社会化托育、普惠托育事业快速推进的当下,夯实人才库,确实需要这样的前置动作。

市场化的托育机构,其进人标准一直就很模糊,大体来说,还是看“工作经验”。但就算没有“工作经验”也没关系,还有“速成班”“秒发证”的付费服务予以衔接呢……有鉴于此,其实给今后公益性普惠托育事业的发展提了个醒,强化“人才正规军”的培养,必须提升日程、必须有系统性安排。长期以来,“育儿”这件事,必然会加速从经验性、自发性,向知识性、专业性深度过渡,具备一定数量的、学科出身的生力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约3000万,超过三成婴幼儿家庭有托育需求,但现在全国持证保育人员仅50万,本科及以上占比不足10%。就个体来说,带娃的水准,当然与学历高低无关,高校培养“带娃专家”的意义其实是宏观的,体系化的教育与标准化的业务培养,由此输出的专业能力、专业团队,对于提升整体的科学抚育水平,将是极大的助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育儿   人才库   夯实   封面   高校   专家   专业   婴幼儿   本科   学科   力度   婴儿   经验性   院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