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所 | 凌晨三点,你为什么还在刷手机?

在现代生活节奏下,熬夜现象愈发普遍。


许多人即便意识到熬夜会影响次日状态,在夜深人静时仍难以放下手中事务;即便身体已显困倦,大脑仍沉浸在活跃状态。



对“自主感”的补偿


白天的生活往往被外部规则严密包裹。


从固定的起床时间到排满的工作议程,从社交关系中的角色期待到社会规范的潜在约束,个体的自主选择权不断被压缩。


这种持续的被动状态会引发心理不适,因为自我决定理论指出,自主感是人类维持心理平衡的核心需求之一



也许是夜晚的降临为自主感的补偿提供了契机。


当外部约束减弱,熬夜便成为重建掌控权的方式。


选择何时放下手机、决定是否继续处理事务,甚至仅仅是“故意”违背早睡计划,都能让人在主动决策中确认自我主导权。


这种补偿无需重大行动支撑,却能有效缓解白天积累的被动感,使得熬夜行为在心理层面获得合理性。



对“未完成感”的执念


未完成的事务会对心理形成持续牵引,这一现象被称为蔡格尼克效应。



白天被中断的工作、未回复的信息、未达成的目标,都会在意识中留下痕迹,尤其在夜晚注意力集中时更为凸显。


这种未完成感会驱动人通过熬夜寻求闭环。


人们常以“做完这件事就睡”为借口延长清醒时间,但实际情况是,完成一项任务后,新的未完成项会立刻填补心理空间。


这种循环使熬夜行为不断延续——大脑对“完整”的追求,转化为对睡眠的持续推迟,即便这些事务并非紧急,仍会被赋予“必须完成”的心理权重。



对“白天的逃避”


白天积累的负面情绪,如压力、挫败、焦虑等,会在夜晚失去外界干扰时集中浮现。


此时,熬夜成为一种错位的情绪调节策略:通过持续的感官刺激(如刷手机、看视频)占据注意力,暂时隔绝对负面情绪的感知。



要知道,熬夜并未解决情绪根源,只是将其延后处理,而睡眠不足会进一步降低情绪处理能力,导致次日积累更多负面感受,形成“熬夜逃避—情绪恶化—更依赖熬夜”的恶性循环


这种惯性一旦形成,即便没有强烈的情绪压力,身体也会自动进入“熬夜模式”。


其实熬夜习惯的本质,是心理需求通过另一种方式得到满足的结果


打破循环需要针对性干预:在白天主动保留自主空间,接纳事务的“未完成状态”,建立健康的情绪处理机制。


当心理需求获得合理满足,熬夜便不再是唯一选择,规律的作息才能真正扎根。


说明:文字原创,图片由AI生成。



作者:杨钧涵

责编:郝学婧

审核:姜峰 李硕然 唐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6

标签:养生   管理所   情绪   手机   凌晨   心理   白天   自主   事务   状态   负面   夜晚   需求   尼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