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中国稀土,现在知道疼了,德媒对中方连将三军,只准跪美国

在全球工业版图上,德国向来以精密制造和工业实力自居,汽车、机械、新能源等领域的成就,让其稳居世界前列。

可如今,这个工业强国,却被稀土卡住了脖子。

更耐人寻味的是,面对供应难题,德国媒体不仅没反思自身,反而把矛头对准了中国,一连串指责来得又急又猛。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要弄清这场纠葛的来龙去脉,得先看清稀土对德国工业的“重要程度”。

在德国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里,稀土几乎成了“隐形骨架”。

大众集团旗下的ID系列电动车,每台驱动电机,都要用到约500克稀土永磁材料,这些材料能让电机效率,提升30%以上,续航里程增加15%。

宝马在慕尼黑的工厂里,为了保证iX3车型的产能,专门建立了稀土永磁体的“战略库存”。

但即便是这样,库存警戒线也从原来的90天,缩短到了45天。

奔驰位于斯图加特的研发中心,曾做过测试,若用普通磁铁替代稀土永磁体,电动车的能耗会飙升25%,这对主打“绿色出行”的德国车企来说,几乎是致命打击。

不只是整车制造,上游零部件企业的依赖更甚。

博世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其生产的ESP电子稳定系统里,微型传感器的核心磁芯必须用镝、铽等重稀土元素,否则精度会下降到行业标准的60%以下。

位于巴伐利亚州的舍弗勒集团,生产的轴承单元中用到的稀土涂层,能将磨损率降低70%,一旦断供,整条生产线的良品率,会从99%骤降到75%。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2024年的报告显示,仅因稀土供应不稳定,德国车企每年要多支出约12亿欧元的应急成本,相当于3个中小型汽车零部件厂的年产值。

机械工程领域的依赖,同样深入骨髓。

德国通快集团生产的激光切割机,其谐振腔中的稀土镜片,能将能量转换效率提升至92%,而没有稀土加持的普通镜片,效率仅为65%。

在德累斯顿的精密机床工厂里,主轴电机使用的稀土永磁体,能让转速稳定在每分钟4万转,误差不超过5转,这是普通电机根本做不到的精度。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统计,2023年有23%的会员企业,因稀土短缺被迫推迟交货。

其中一家生产医疗CT设备的企业,就因为探测器里的稀土磁体断供,导致价值8000万欧元的订单延误,直接损失超1500万欧元。

就连德国全力推进的“能源转型”计划,也被稀土供应捆住了手脚。

西门子歌美飒生产的海上风电整机,每台3.6兆瓦机组,要用到约2.5吨稀土永磁材料,这些材料能让发电机体积缩小40%,重量减轻30%,非常适合海上安装。

德国联邦环境部的规划显示,到2030年要新增15吉瓦风电装机,按此计算至少需要4.2万吨稀土,而目前德国本土的稀土加工能力,不足需求的5%。

莱茵集团旗下的太阳能逆变器工厂,因缺少含稀土的磁芯元件,2023年的产能利用率从90%,降到了68%,直接影响了德国南部光伏电站的建设进度。

正是这种“全方位、深层次”的依赖,让中国的稀土管制政策,成了德国工业的“痛点”。

而德国媒体《南德意志报》的一连串指责,更像是把自身困境,转嫁他人的“情绪宣泄”。

他们首先攻击中国“靠污染环境换稀土垄断”,说中国矿区“天空灰蒙蒙”、“河水变黑”。

但稍微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稀土开采的污染问题是全球性难题,中国反而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

内蒙古白云鄂博矿,曾是西方媒体攻击的“重灾区”,但如今这里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稀土废水处理中心,采用的“膜分离+离子交换”技术,能把废水回收率提升到95%以上,处理后的水可以直接用于灌溉。

江西赣州的离子型稀土矿,推广“原地浸矿”技术后,地表植被破坏率从原来的80%,降到了5%以下,矿区复垦率达到90%,这一技术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范例”

更关键的是,中国建立了全球最严格的稀土环保标准。

2021年实施的《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15项污染物的限值要求,比欧盟严格30%以上,比如氨氮排放限值是5毫克/升,而欧盟标准是10毫克/升。

中国稀土企业的环保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北方稀土2023年的环保支出,高达12.3亿元,占营收的4.2%,这个比例是美国芒廷帕斯稀土矿的3倍。

西方媒体拿着十几年前的老照片说事,却对中国现在的环保进步视而不见,这种“选择性失明”背后,显然是不想承认,中国在稀土环保领域的领先。

《南德意志报》还说“德国也有稀土,只是为了环保才不开采”,这话说得就更没底气了。

德国境内已探明的稀土储量,约为3万吨,仅相当于中国江西赣州,一个中型矿山的储量。

而且这些稀土多伴生在褐煤中,开采成本是中国的5倍以上。

更重要的是,德国根本没有成熟的稀土分离技术。

稀土分离需要将17种性质相似的元素一一分开,中国研发的“串级萃取法”,能把纯度做到99.9999%,而德国最大的化工企业巴斯夫,在实验室里最多只能做到99.9%,离工业应用还差得远。

所谓“为了环保不开采”,不过是技术落后、成本太高的借口。

最站不住脚的,是“中国用稀土勒索世界”的说法。

事实上,中国一直是全球稀土市场的“稳定供应者”,2023年出口稀土3.8万吨,占全球贸易量的65%,其中对德国的出口量,比2020年还增长了18%。

中国管制的,只是极少数与军事相关的稀土产品,比如用于制导武器的钕铁硼磁体,这是为了防止稀土被用于制造杀伤性武器,恰恰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举措。

反观美国,2022年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迫盟友停止从中国进口稀土,还对中国稀土企业加征25%的关税,这才是真正的“资源霸权”。

德国所在的欧盟,为了迎合美国的“印太战略”,放弃与中国的稀土合作协议,转而高价从美国进口稀土,这才导致自身成本飙升。

这种“自残式”的选择,怎么能怪到中国头上?

德国媒体的这些指责,说到底是“双重标准”在作祟。

他们能接受美国用资源卡脖子,却容不得中国合理管控自己的资源。

能容忍本国企业为了利润转移污染,却对中国的环保努力横加指责。

能心安理得地,享受中国稀土带来的工业红利,却不愿承认,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技术实力。

这种心态,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今天,显得格外不合时宜。

其实,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地位,是几十年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的结果。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稀土分离技术还一片空白,徐光宪院士带领团队,用算盘计算上万组数据,终于研发出“串级萃取法”,把稀土分离纯度从80%提升到99.99%,这才有了中国稀土产业的起点。

如今,中国拥有从稀土开采、冶炼分离到材料应用的完整产业链,16种稀土元素的分离技术,全部自主可控,专利数量占全球的68%。

这种实力,不是靠“垄断”得来的,而是靠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和工人干出来的。

面对稀土供应难题,德国真正该做的,是放下偏见,寻求合作。

中德在稀土领域的合作空间其实很大,中国有技术和产能,德国有精密制造经验,双方完全可以在稀土深加工、循环利用等领域展开合作。

可现在,德国媒体却忙着给中国扣帽子,这种做法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把双方的合作空间越挤越小。

全球经济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哪个国家,能靠单打独斗解决所有问题。

稀土不是“武器”,而是检验国际合作诚意的试金石。

德国要是继续抱着“只准自己对美国低头,却对中国横加指责”的心态,最终只会让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越来越被动。#夏日旅行攻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5

标签:财经   稀土   美国   中方   中国   德国   永磁   工业   技术   领域   媒体   精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