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第一座烈士纪念碑,纪念孙中山亲密战友,海南辛亥革命第一人

在海口府城文庄路一隅,工人文化宫左右两侧,分别矗立着一座纪念碑和一座凉亭。这两座中西合璧的纪念建筑不仅是琼山最早兴建的纪念碑,被列为海口市文物保护单位,更因为纪念海南辛亥革命第一人而意义非凡。

“溘然长逝去悠悠,竟把头颅换自由。我不负人人负我,愿将铁血灌神州。”这是他在府城英勇就义时发出的悲壮誓言,更是无数革命志士用生命践行革命理想、为民族独立与自由前仆后继,奋不顾身的真实写照。

旅泰琼侨,投身革命

说起这位革命志士经历可不简单,他可是海南最早追随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先驱之一。他出生在泰国,故乡在今天文昌市清澜镇世坑村。1904年秋,当时正在日本东京政法大学求学的他,经廖仲恺引荐结识孙中山,随后加入同盟会,从此踏上革命征程。毕业后,他返回泰国,筹资创办《华暹时报》,宣传爱国思想,发展革命同志。

1906年2月起,他跟随孙中山辗转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在异国他乡的华侨社团、娱乐场所、酒馆茶楼间穿梭奔走。期间,他还与其他革命人士组织华侨公演粤剧、琼剧,既贴合侨民的文化记忆,又悄然点燃了他们心中的民族观念与爱国热情。

在孙中山与他等众多有志之士的不懈宣传和启蒙下,无数华侨深受感召,纷纷慷慨解囊支援革命。这背后,是侨胞们对故土的深切眷恋,以及在异国他乡饱受歧视后,对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迫切渴望。正是这些跨越重洋的赤子之心,为后来多次武装起义注入了关键力量,让革命的火种在艰难险阻中得以延续,为最终的燎原之势埋下了坚实伏笔。

返回琼崖,播撒火种

1909年春,他肩负孙中山的使命,与陈子臣一同返回琼崖。回到琼崖后,他迅速秘密联络徐成章、徐天柄、梁秉枢等励志社部分成员,以及一批思想进步的学生,在海口秘密组建起琼崖同盟会。琼崖同盟会成立之后,他派遣刘中悟深入陵水、万宁两县,与王鸣亚、刘中造、郑振春等人携手,在当地筹建同盟会分支,同时着手策划武装斗争。

要知道,在当时的琼崖,封建势力盘根错节,革命思想的传播举步维艰,而琼崖同盟会不仅要在城市中扎根,还要深入农村,甚至走进黎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组织,这背后是无数次秘密联络的惊险、与守旧势力的暗中较量,以及用赤诚之心打动同胞的坚持。正是这样一步步的开拓,让琼崖同盟会的组织从北到南、从城市到乡村、从汉族居住区到少数民族地区不断延伸,为后续琼崖革命运动筑牢了组织根基,也让民主革命的理念在海南的土地上逐渐深入人心。

接下来的几年里,他结识了一大批像王斧、徐成章等志同道合的琼籍仁人志士,对琼崖革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再加上,他本就是琼崖人,对近现代琼崖的社会情况比较熟悉,对琼崖人民的疾苦有了切身感受。也因如此,他愈发坚定了要为家乡人民争取自由与平等、奋斗终生的决心。

辛亥革命胜利后,他经孙中山推荐,被选为国会议员,始终坚定支持民主共和。1913年,他在海口创办了琼崖史上第一份报纸《琼岛日报》,由此拉开琼崖报业发展的序幕。他亲自担任该报总编辑兼记者,白天穿梭于大街小巷,向民众播撒爱国思想的种子;夜晚则伏案疾书,挥笔撰写铿锵有力的革命理论文章,以笔为刃划破时代的迷雾。

尽管《琼岛日报》因触怒当权者而遭查封,但他革命斗志丝毫未减。在海口商会与海外琼籍华侨的鼎力资助下,他很快又创办了《琼华新报》。这份报纸因直击时弊、饱含家国情怀,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当年发行量便突破2000份,成为唤醒琼崖民众的重要喉舌。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暗中酝酿恢复帝制的阴谋,向革命派发起疯狂反扑。面对这般嚣张气焰,革命党人毫无惧色。《琼华新报》等进步报刊挺身而出,大胆揭露袁世凯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出卖国家主权、妄图复辟帝制的滔天罪行。这些掷地有声的呐喊,彻底激怒了袁世凯,也让他等人成为反动势力的眼中钉。

英勇就义,浩气长存

1914年3月27日,袁世凯授意广东龙济光部将、琼崖绥靖公署督办陈世华及参谋陈子楷,将他秘密逮捕。狱中,他拿起敌人要他写“悔过书”的纸笔一笔挥就,“七月议员半死生,维持国事讲和平;而后及今皆已矣,只因党祸不平鸣;兄弟阋墙皆如此,强邻虎视不心惊;黑幕之中难达白,叮咛寄语唔南溟。”字里行间,满是对时局的痛心、对信念的坚守,无半分屈服之意。

4月2日晚,夜黑风高,府城的天空被阴霾笼罩得暗无天日。他的生命到了最后一刻。临刑前,他毫无惧色,昂头吟出 “溘然长逝去悠悠,竞把头颅换自由,我不负人人负我,愿将铁血洗神州”的绝唱,还嘱托旁人“吾死于国,嘱家人勿以为痛”。随后,他振臂高呼“打倒袁世凯!”“拥护孙中山!”“反对帝制,拥护共和!”,声声呐喊划破了旧时代的黑暗苍穹。这一幕,是他用生命对革命信仰的最后践行,那滚烫的热血,染红了琼崖的土地,也在琼崖民众心间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他惨遭杀害后不久,琼剧艺术家吴发凤义愤填膺,怀着对烈士的深切敬仰与痛惜,连夜挥泪创作出《林格兰殉义》剧本。在随后的日子里,琼崖10多个大戏班、10多个木偶小戏班的乡土艺人,以及文昌、琼山、琼东、澄迈等县的青年学生争相排演。一时间,戏班的锣鼓声、学生的吟诵声传遍城乡,这部戏如同一股炽热的浪潮,迅速席卷琼岛各地。它不仅是对烈士的深切缅怀,更成了革命思想在琼崖大地传播的特殊载体,在万千民众心中点燃革命的火种。

历史丰碑,千秋不朽

1921年,国民政府接受华侨建议与捐资,在他当年牺牲的府城第一公园,建起了“林文英烈士殉难处纪念碑”。海南解放后,人民政府在原址对纪念碑进行了重建。整座纪念碑由台基、碑座、碑身三部分构成,通高7米,采用台式钢筋水泥结构。其顶部为尖顶方柱状,借鉴了西方方尖碑的造型元素,整体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格特色。

在纪念碑左侧10米处,一座纪念亭静静矗立。这座亭宇高7米、宽15.6米,五级台阶顺势而上,钢筋水泥的构架透着沉稳,绿色琉璃瓦覆顶则添了几分庄重。亭子四面开敞,由四根圆柱稳稳撑起,门顶呈拱形,上面浮雕着苍劲的篆字——“烈士林文英纪念亭”。亭内四角与中央的平面上,均镌刻着捐建纪念碑与纪念亭的芳名录,那些名字虽历经岁月,却依旧清晰,见证着后人对烈士的敬意与追思。

百年光阴流转,斯人远去,长风如歌。寥寥千字,终究道不尽先生的革命壮志与赤子丹心。但无需刻意提及姓名,每当“海南辛亥革命”往事被提及时,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想起那位从暹罗归来的游子。他为革命奔走、为家乡献身的赤诚,化作了琼崖大地上代代相传的动人故事。他振臂呐喊的模样,他伏案疾书的身影,他临刑前那句“吾死于国”的从容,也早已刻进这片土地的记忆。

一座丰碑,承载历史。“林文英烈士殉难处纪念碑”与“烈士林文英纪念亭”超越了建筑本身的意义,成为了在时光里不朽的革命丰碑。它们不仅是海南人民对革命先驱的永恒铭记,更承载着海南人民对“民主自由”的执着追求。虽不闻枪炮轰鸣,不见硝烟弥漫,静静伫立其间,心潮澎湃不已。这份激荡,或许是与民族魂魄跨越时空的共鸣,或许是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磅礴力量,更或许,是炙热的家乡情怀在血脉中悄然沸腾。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5

标签:历史   辛亥革命   海口   海南   纪念碑   烈士   战友   亲密   孙中山   同盟会   府城   琼山   华侨   民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