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人过了70岁,宁可每天躺到中午再起,也别总去做这5事

早晨六点钟,林大爷的老式闹钟又一次响起。他“唰”地一声从床上坐起来,穿衣、刷牙、出门公园,和那帮早起“战友”打太极,下雨天也雷打不动。早晨的风还能带点凉意,可他觉得身体必须得动起来才好。可是上个月,林大爷突然在晨练途中头晕,差点摔倒,幸亏身边老友及时搀扶。他们第一时间去了医院,检查完林大爷有点不服气,说自己如此自律,咋还问题一堆?医生却语重心长提醒:年过七十,不是越勤快越健康!你现在最该做的是管住这些“习惯动作”。

很多老人都以为,熬夜不行,但早起、锻炼、操劳才是长寿秘诀,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积极生活”方式都适合七十岁以后的身体。恰恰相反,有些常见的健康理念,哪怕年轻时坚持了几十年,上了年纪也需要“反着来”。特别是这5件事,医生见过太多老人都是踩了这些“雷”。

到底哪5个日常习惯,真的不建议70岁以后强迫自己去做?是不是偶尔赖床、晚点起床,真的更健康一点?最后一个,很多人甚至觉得“勤快”,实则伤身最狠

明明每天养生,为啥还是毛病多?专家解答背后的健康误区

到了七十,身体早已不是当年的样子,内脏器官也像老化的机器,哪怕“看起来”没啥毛病,耐受力、恢复力都大打折扣。哈佛医学院官方健康指导中提到:老年人的作息规律、锻炼强度、进餐方式等,都要优先考虑慢、柔、稳,不能再和年轻人类比。

一是不少老人过于崇尚“勤快早起”,觉得太阳出来前锻炼才好。清晨四五点起床,气温最低,血管易收缩,容易导致脑供血不足。这和2017年中国慢病管理指南高度契合:上午5-8点,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的危险时期,老年人更容易在晨练过程中出现晕厥、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再如,有人误以为“活动量越大越好”,天天坚持做重体力活,帮子女带孩子、下地干农活不在话下,仿佛一歇下来就得生病。事实上医生直言:70岁以后,人体肌肉量减少,心肺储备不足,高强度劳作容易诱发隐匿疾病暴露

而有些老人喜欢清淡极致,餐餐吃素,生怕什么都沾油。营养科医生提醒:这个年龄蛋白质摄入太低,容易加速肌肉流失,反而更容易跌倒、骨折、恢复慢。

还有人觉得帮子女分担劳动是“天经地义”,一天干到晚,给家庭做贡献。殊不知,这个阶段更应该关心自己的身体,而不是一味劳动。

养生误区集中地,这5件事千万不要总坚持,医生公认更容易出事

医生根据临床常见的健康状况,总结出70岁后最该避开的5个“旧习惯”。可能你的父母、亲戚或你自己也在每天默默坚持,但真的该适当停一停。

1. 天未亮就起床晨练

早上天还黑时起床,特别是冬天,外面温度更低。老年人血管弹性变差,低温易造成外周血管收缩,诱发高血压、脑梗甚至心梗。相关大数据显示,国内65岁以上老年人晨起锻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比其他时间段高出13.8%。别再觉得早起是美德,每天顺其自然,睡到自然醒其实更贴合身体实际所需。

2. 长时间/高强度锻炼

很多老人还在追求“四十里地、两小时步”,甚至搬重物、爬高登梯。人体骨骼、关节、肌肉6、70岁后逐渐退化,大量运动反而加速耗损。协和医院专家建议,每天锻炼30-45分钟,慢走为主,强度以心率110-120为宜。

3. 餐餐无肉,过度节食

70岁以后,蛋白需求反而更高。极端素食、节食,会让身体缺蛋白,肌肉萎缩,免疫力下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摄入肉、蛋、奶类不少于150克。

4. 拜托自己的活全包揽

有些老人退休后成了“家务冠军”,洗衣、做饭、带孙子、打扫、买菜,全靠自己。表面看起来身体更灵活,实际上常年超负荷易劳损,慢性腰腿痛、肩周炎、骨关节病都是高发人群。数据分析显示,70岁以上“家务型”老人关节损伤患病率约为18.6%。

5. 熬夜追剧、玩手机不睡觉

不少老人孤单易失眠,晚上扛着不睡觉、刷短视频甚至玩游戏。夜里11点后,内分泌、心脑血管、免疫功能进入自我修复,长期熬夜极易引发慢病加重甚至肥胖、记忆力下降。

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不要总把“忍着”“勤快”当成健康的代名词。每一条背后,都有大量临床病例和真实数据做支撑。

日常生活怎么改善?医生给70岁后老人这4点实用建议

别总想着“勤快才能健康”,不如试试这样安排自己的一天。

第一,起床别着急

睡够7-8小时是底线,别强求自己和年轻时一样一大早蹦起来。起身要慢,醒了后床上再缓上五分钟,避免突然晕眩。

第二,锻炼更讲究“慢”

可以适当散步、做做柔和体操,但短时、慢节奏为佳。以“慢到能说话但不能唱歌”为最佳强度,下雨、寒天时更要适当减少外出。

第三,蛋白质、钙、优质脂肪要保证

不必把自己“管”得太狠,三餐荤素搭配,每天吃点肉蛋奶,少吃盐、油、腌制和高糖食品。也为骨骼和免疫力储备能量。

第四,分担不是全部,也为自己休息安排时间

家务可以做点,但不要拦着全做,带孩子别太牵扯自己休息。学会和家人沟通,偶尔还可以让专业家政帮忙,身体是自己的最宝贵财富。

最后,晚上九点半以后就准备休息,不要熬夜,刷手机、电视都定个“闹铃”提醒自己。

老人迟起、慢起、轻生活,不代表懒惰,而是一种懂得“修旧如旧”的养生方式。人的身体过了七十岁,更像“老空调”,该停一会儿都得歇歇。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 中国慢性病管理指南(2017版)
4. 协和医院老年人锻炼指导手册
5. 哈佛大学健康老龄化研究报告
6. 中国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报告
7.《老年人运动处方制定与推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养生   中午   医生   老人   身体   老年人   勤快   健康   中国   协和医院   早起   指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