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20”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除了浪漫,还有世界计量日值得关注。
值得关注的原因很简单,世界计量日和您大有关系:您家里那一只不分日夜默默劳作的电能表,便是这个日子最具象化的表现。
从最初只能简单计数的机械式电能表,变成如今能智能分析的“用电管家”,电能表的每一次升级,都藏着科技进步的密码,也关乎着我们生活的品质与便利。
今天,世界计量日,让我们一同走进电能表检定的世界,了解守护万家灯火、保障用电公平的故事。
图片由AI生成
上世纪:手工时代的"指尖坚守"
20世纪80至90年代,电能表检定领域仿若尘封的时光琥珀,留存着电力计量工作者最质朴的奋斗印记。
那时候,电能表检定员以双手为“工具”,手动完成复杂的接线操作,调整负载参数,紧盯着电能表表盘,不放过任何细微的运转变化,一笔一划地手工记录下数据。
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一名检定员一天也只能完成20余只电能表的检定,每月检定量不过400余只。
检定员对电能表开展手工接线
1992年投身计量检定工作的金萍,回忆起那段岁月时感慨万千。
“当时的计量检定工作,恰似一门精湛的手工艺术,不仅要求双手稳健灵活,更需要超乎寻常的耐心。从电能表的拆装、表线对接,到校准精度,每一个步骤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往往为了让一只电能表达到标准精度,需要耗费一上午的时间反复校准。”
金萍对电能表原理及检定规程讲解
千禧年初:自动化的曙光初现
进入2000年后,随着社会用电需求的增加和政策调整,电能表市场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提升检定效率迫在眉睫。
2003年起,半自动检定装置与信息化管理系统陆续入驻江苏各地市供电公司计量室,技术变革的曙光来临。
借助该系统,仪器完成检测后,曾经让检定员耗时耗力的数据记录与简单计算工作,实现了自动传输、智能分析,大大减轻工作负担。
尽管人工接线、复核及异常处理等环节仍需人力参与,日检定量不超过1000只,效率提升50倍。
检定员通过电脑监测电能表检定过程数据
“如何实现检定工作的全自动化,将人力从繁琐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这个问题,承载着无数计量人的期待与梦想,也指引着电能表检定工作不断迈向新的征程。
检定员通过手柄开展电能表压接操作
10年代后:智能时代的"数字奇迹"
2009年起,国家全面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国家电网提出“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面对千万级的电能表检定需求,半自动的检定模式如同蹒跚前行的马车,已无法跟上时代飞驰的列车。
关键时刻,当时从事电力计量科研的王忠东带领团队,开展全自动化检定的研发征途。
这场研发征途持续了整整1825个日夜,王忠东回忆:“那段时间仿佛像着魔了,实验室里的灯没有灭过,我们对着图反复推演,梦里是机械手臂运作的画面,盼望着早日突破技术瓶颈。”
2014年,江苏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自动化计量检定车间,车间内建有全国首套采用“机器人+AGV+检定装置”分散方式的千万级电能表智能检定系统。
“智慧大脑”和“钢铁手臂”等前沿技术,改写了电能表检定的历史。
这座“超级工厂”24小时连续运转,年检定量超1000万只,效率较传统模式提高70倍以上,每年这里盖章合格的智能电表点亮近千万个家庭。
现在:定制化时代
如今社会用电场景日益多元,电能计量需求正朝着个性化、精细化方向加速演进。以2023年国家电网统一推广后落地江苏的高防护智能电能表与智能物联电能表为例。
①高防护智能电能表
江苏湖海多,周边小区受海风、雨水影响明显,高防护智能电能表即便面对海风侵蚀、梅雨潮湿,依然能稳定运行,精准记录每一度电流的轨迹,目前已在连云港、苏州、徐州、宿迁等地的临海临湖居民小区使用。
在数字化检定车间开展高防护电能表检定
②智能物联电能表
智能物联电能表则化身“用电管家”,依托物联网技术,不仅能实时上传用电数据,还能通过精准监测家用设备用电状态,为居民量身定制节能方案,让每一度电都用得明白、省得科学。
国网江苏电力营销服务中心生产调度专职宋瑞鹏坦言——
“过去检定的电能表就像老版手机,仅具备基础计量功能,现在的新型电能表更像智能手机,不仅要精准计量,还需实现双向互动用电、多样化功能,对检定工作提出全新挑战。为此,我们团队针对电能表差异化应用场景,重构检定流程、优化检定方案,确保各类电能表‘上岗即精准’。”
从手工时代的"指尖坚守"
到智能时代的"数字奇迹"
从“标准配置”到“个性定制+智慧服务”的变化
电能表的每一次蜕变
都是科技与民生共振
是交给时代的答卷
交给万家灯火的保证
更新时间:2025-05-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