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揭晓,中国27个万亿GDP城市中,增速分化显著。
烟台以6.9%的增速领跑,合肥、苏州等城市紧随其后,而广州、佛山却以3.0%和2.3%的增速垫底,成为“难兄难弟”。
这场城市竞赛背后,新兴产业布局与传统产业转型的较量,折射出当下经济发展的深层逻辑。
2025年一季度,全国GDP增速5.4%,17座万亿城市跑赢大盘,烟台、合肥、苏州等城市凭借新兴产业崛起表现亮眼。
以烟台为例,其第二产业增速达8.1%,制造业升级与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转型形成合力,推动经济高增长。
合肥则以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产业为核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带动GDP增速达6.6%。
相比之下,广州、佛山受困于传统支柱产业与房地产深度捆绑。
佛山作为“中国工业第四城”,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但一季度第二产业罕见负增长0.3%,家具、陶瓷等出口同比下滑超50%,叠加房地产下行压力,经济缩水风险加剧。
广州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力,小鹏汽车一季度交付量增长331%,但传统燃油车产业调整尚未完成,汽车制造业增加值仍同比下降6.4%,拖累整体增速。
1. 佛山之困:路径依赖与创新短板
佛山工业占GDP比重近60%,家电、建材等产业与房地产高度关联。2024年房地产投资下降9.9%,直接冲击其金属制品、陶瓷等产业链。更严峻的是,佛山新兴产业布局滞后,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仅86家,远低于深圳(752家)和东莞(172家),R&D投入强度2.83%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尽管近年工业投资增速超30%,但短期内难以填补传统产业下滑缺口。
2. 广州的突围:新能源能否扭转乾坤?
广州汽车产业占工业比重超30%,但燃油车向新能源转型的阵痛明显。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3%,汽车制造业降幅达18.2%。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车产量增速转正,投资增长17.7%,显示转型初见成效。然而,对比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84.5%)、深圳(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56.3%),广州仍需加速培育本土产业链竞争力,避免在智能化、电动化浪潮中掉队。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城市竞争呈现不同路径。长三角通过区域协同(如上海-苏州-无锡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提升整体效能,9个万亿城市GDP占全国14.2%。而珠三角内部,深圳依托数字经济与高端制造保持6.4%的高增速,东莞通过产业升级增速回升至5.5%,广佛则因同质化竞争陷入增长瓶颈。
关键变量:新能源汽车重塑城市格局
国家统计局调整汽车产量统计方式后,生产地取代企业注册地成为核算依据,直接拉动合肥、北京等城市数据跃升。安徽凭借合肥的带动,一季度超越广东成为汽车制造第一大省;北京因小米汽车等品牌崛起,汽车产量反超上海。
这一变革凸显产业链集群的重要性——谁能掌控新能源汽车的全链条布局,谁就能在下一轮城市竞争中占据先机。
1. 传统产业升级:智能化与绿色化
佛山正通过“智改数转”推动7000余家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并规划十大新兴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机器人、新能源等赛道。广州则需加速汽车产业链整合,依托广汽、小鹏等龙头,打造从电池、芯片到自动驾驶的生态闭环。
2. 区域协同破局
广佛同城化需突破产业同质化桎梏。借鉴长三角经验,广州可聚焦研发设计、金融服务,佛山强化高端制造,形成“广州创新+佛山制造”的协同模式。此外,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红利,探索与深圳在数字经济、跨境金融等领域的差异化合作。
2024年,“准万亿”城市温州、徐州、大连加速冲刺,其共性是通过特色产业(如温州电气机械、徐州工程机械)夯实根基。对广佛而言,短期需稳住传统产业基本盘,中长期必须培育新质生产力:广州可依托高校资源发力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佛山则需打破“传统制造”标签,在工业机器人、新材料等领域寻求突破。
结语
万亿城市的竞争从未如此激烈。
广州、佛山的困境警示:依赖单一产业或区域红利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唯有以创新打破路径依赖,以协同重塑产业生态,才能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重获生机。未来五年,谁能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赛道抢占高地,谁就能改写中国城市的经济版图。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