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严森森
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多久没去外面餐馆吃过饭了?我先回答,已经三个半月。
上次外出就餐是今年的五一小长假,在西安读大学的外甥来我家玩,我们领他出去吃了一顿火锅,一顿陕菜。
其他时间基本是这样的,我俩白天吃单位的员工餐,晚上回家做简单的便餐,偶尔点个外卖。
去外面吃饭的频度与几年前相比,越来越低了,很多朋友应该跟我的情况一样,不再热衷于去大饭店吃饭,这种现象应该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我以前很喜欢在外面吃饭,家附近遇到新餐馆开业,必须要去光顾,我和老公的口头禅就是“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
2020年疫情来了,那时候经常封控,闷在家没事干,跟着抖音学厨艺,硬是把我这样一个只会炒米饭下挂面的女子变成了合格的家庭主妇,炒菜煲汤不在话下,甚至还学会了蒸馒头,包饺子。
家常菜
就是那两年我养成了居家饮食的习惯,再加之网上爆出了多起餐饮的负面信息,食材不放心,让人心有余悸。
现在养成了这样一种思维,自己做的家常饭,可能不够美味,但至少放心,不会危害健康。
而且人到中年,这种意识会更加强烈,我们夫妻是80后,已经迈入40岁,身体开始走下坡路,现在格外关注健康,把饮食的放心排在第一位,认为“放心”比“好吃”重要。
不得不承认这几年经济下滑,大家应该有同感,失业的人多了,钱不好挣了,也不敢乱花了。
普通人以前敢花钱,有些年轻人挣多少花多少,甚至敢超前消费,贷款买车买房,全国各地旅游,孩子上贵族学校,舍得用钱,因为那时候经济活跃,花出去了,能很快挣回来。
而一场疫情给了很多人当头一棒,小型私营企业纷纷破产,裁员,伴随而来的是失业。
失业就意味着收入不稳定,家庭要正常运营,收入不稳定就必须开源。开源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开不了源,只有节流。
节流就是减少衣食住行的开支,一日三餐是消费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种弹性消费,去外面大餐馆吃饭,普普通通一顿二三百没了,如果改成在家里做饭,两口之家,有些家庭二三百元可以支撑一周。
自己在家做饭确实能省钱,对普通人而言,省的就是赚的,这样一算账,自然中低收入人群不再热衷于去大餐馆吃饭。
以美团为首的多个外卖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消费者想吃什么,只需要网上点单,一会儿骑手就会送到家。
这种方式很快捷,给宅男宅女或者工作较忙的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被称之为懒人福利。
外卖确实很方便,我自己就有体会,周末有时候想睡懒觉,不想做饭,随便点个外卖,一顿饭也就几十块钱,平台有时候还可以薅到羊毛,算下来外卖不贵,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并依赖。
而且大型实体商超售卖预制菜,就是那种成品或半成品,自己买回家之后,稍稍加工一下就可以开吃。
我经常买超市里的半成品菜,肉丝蔬菜已经切好,甚至都搭配好了,自己买回家十分钟就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味道不比餐馆里差,但性价比却比餐馆高多了,自然而然,减少了堂食机会。
外卖和预制菜的诞生对实体餐饮业影响大,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实体店的生存空间,一块蛋糕就那么大,分的人多了,吃到嘴里的相应就少了。
一切都在与时俱进,以前跟同学朋友聚会的方式就是找一家餐馆,炒几个小菜,聚在一起聊聊天,喝喝酒。
而现在90后00后更崇尚线上社交,在网上一起打打游戏,吹吹牛,跟朋友通过视频就可以聊天,非必要不见面。
而现在,职场工作模式也在改变,很多工作问题运用腾讯会议等远程模式就能得到解决,线上就可办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商务聚餐的需求。
另外,实体餐饮业走向衰落,我认为餐馆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餐馆没有特色,菜品大同小异,缺乏创新。
比如我家附近有一家老餐馆,名字叫“到家尝”,我吃了十几年,感觉他家的菜式单一,一直都是酸菜鱼、塘坝鱼、糖醋里脊、宫保鸡丁、粉蒸肉和时令小炒,所有的菜式加起来不超过30道。
他家味道还行,菜量也大,但再好吃的菜,吃久了都腻,街里街坊的感觉跟我一样,后来顾客越来越少,这家十几年的老店今年4月终于关门了。
所以现在实体餐饮走下坡路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因素,消费习惯,同行竞争,自身经营瓶颈等,这些因素在交互作用。
实体餐饮业要想再次迎来春天,这是所有餐饮人要反思的问题。
我是严森森
欢迎走进我的文字,一起聊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