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黑最惨的皇帝,死前还为中国增七十万领土,留两大功绩造福中国


以前我们常常会评价一个皇帝是明君还是昏君,但标准是什么?有几个公认的标准,就是看百姓能不能吃饱饭,第二个是在位期间会不会丢失领土,或者能不能扩充领土,还有一个就是造反派服不服。

至于造反派服不服,也要看前两点做的怎么样,如果前两条都做的很好,基本上也没人敢造反。

怎么才算是好皇帝?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一边用科举制给寒门开上升通道,一边把突厥揍得喊爸爸,还搞出“贞观之治”让老百姓饿不死,史官自然把他吹成千古一帝;反观宋徽宗赵佶,字画写得比谁都溜,结果金兵打来时连自家皇宫的女眷都护不住,搞得“靖康之耻”成了全国PTSD,再风雅也被钉上昏君耻辱柱。

明君往往像朱元璋这种狠人,贪污六十两就剥皮填草,但修水利、发耕牛、轻徭薄赋,农民能喘口气种地;庸君则像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辽东女真崛起不管,江南水灾不救,官员贪腐睁只眼闭只眼,最后留给子孙个烂摊子。

更关键的是看皇权交接稳不稳,康熙九子夺嫡血流成河但最后雍正能稳住局面,就算合格;而晋惠帝“何不食肉糜”这种弱智发言配上八王之乱,直接让西晋崩成历史碎片。

说到底,百姓能活着交税、边疆没丢国土、龙椅不被掀翻,史书就给他贴个“明君”标签,至于背后是踩万人尸骨上位还是搞特务统治,那都是“大局为重”的潜规则了。

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民间对他全是谩骂声,被黑了几千年,但是仔细分析却发现,他临死前还给中国增加了七十万的领土,还留下两大功绩造福中国。

他真的是暴君?


公元618年,江都行宫的帷帐被鲜血浸透,隋炀帝杨广对着铜镜整理衣冠:“好头颅,谁当斫之?”这句话成了他留给历史的最后注脚。

史书里写他“弑父淫母”“三征高句丽亡国”“开运河累死百万民夫”,却绝口不提他咽气前三个月,隋朝版图刚达到极盛的467万平方公里。

这个被骂了1400多年的皇帝,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冤的“背锅侠”。他爹隋文帝留下的家底,关陇贵族垄断朝政,地方豪强割据,北方突厥虎视眈眈。

杨广登基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都城从长安搬到洛阳,这不是为了享乐,而是要跳出关陇集团的老巢。

他在《营东都诏》里写:“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明摆着要打造新的政治经济中心。

结果被唐朝人改编成“为看琼花修运河”的戏码,连宋朝话本都跟风编排他和萧皇后的艳情故事。

七十万平方公里


大业五年(609年),杨广亲征吐谷浑,这场被史书一笔带过的战争,实际为中国增加了青海全境及新疆东部七十万平方公里疆域。

他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把中原政权控制线首次推进到祁连山南麓。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隋代军报残卷显示,隋军采用“分兵合围、断其粮道”的战法,逼得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窜逃雪山,这才是“三征高句丽”前杨广最漂亮的军事操作。

更绝的是他对待西域的手段。当裴矩在张掖办“万国博览会”时,杨广给西域商人的优惠政策是“入朝者,廪食递送,厚加礼赐”。

高昌国王麴伯雅来洛阳朝贡,直接被赐婚华容公主,这种“和亲外交”比汉武帝打匈奴划算多了。

新疆库车出土的隋朝“常平仓”遗址,粮窖里还留着粟米碳化颗粒,这是中国最早的国家战略粮食储备体系。

开挖大运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唐人皮日休这句诗,狠狠打了本朝史官的脸。

杨广修运河真不是为了下江南,看看地图就知道:永济渠直通涿郡(北京),通济渠连接洛阳与江都,江南河贯穿长江三角洲。

三条水道把辽东、中原、江淮串成铁三角,这才是他“征高句丽”的底气。

北宋漕运司的账本透露秘密:运河开通后,江淮漕粮运输成本从陆路的“斗钱运斗米”,降到水运的“每石四百文”。

元朝郭守敬修京杭大运河,80%沿用隋代河道。直到1908年津浦铁路通车前,这条水道养活了二十个王朝的国运,连今天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还在用隋代水利测绘数据。

“科举之父”


赵匡胤在太庙立“誓碑”时,肯定忘了自己偷了杨广的创意。

大业二年(606年),杨广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创“进士科”,这才是科举制的真正开端。

唐代出土的敦煌户籍档案显示,贞观年间进士中43%是寒门,而隋大业年间的比例高达61%。

更颠覆认知的是,杨广本人就是学霸。他组织编修的《长洲玉镜》四百卷,整理典籍三万七千多卷,比永乐大典早八百年。

洛阳含嘉仓遗址出土的“科举试卷”陶片上,还能看到“治国策”“农桑论”等考题。同时代的欧洲还在黑暗时代挣扎,中国农民的儿子已经可以通过考试当宰相了。

背了一个暴君的骂名


杨广死后二十年,表侄李世民在《晋书·炀帝纪》里疯狂输出:“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但翻开唐初档案就露馅了,武德年间的均田制抄隋代,府兵制照搬骁果军,连三省六部制都是隋朝2.0版本。

真正的杀招藏在经济账里。

隋朝灭亡时,回洛仓存粮够全国吃五年,含嘉仓遗址的碳化粮食至今堆积成山。

唐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上疏:“隋家贮洛口仓,李密因之;东京积布帛,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合着李家父子吃隋朝存粮,住隋朝宫殿,还要骂前朝皇帝败家?

两副面孔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联合国专家评语直戳要害:“早在7世纪,中国就完成了首个人工水系工程。”杭州拱墅区的运河博物馆里,杨广的塑像始终背对观众,既不敢承认他的功绩,又不舍得放弃运河红利。

更讽刺的是科举制。明清科举僵化挨骂时,黑锅又甩给杨广。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解说词至今写着:“创始于隋炀帝的科举,最终成为禁锢思想的工具。”却绝口不提正是这套制度,让中国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打破贵族垄断。

当我们在京杭大运河上乘船游览,在公务员考场奋笔疾书时,某个历史深处的影子正在嗤笑。

暴君骂名背后,是两条贯穿中华文明的血脉:一条流淌着漕运粮船,一条奔涌着寒门士子,浩浩荡荡,不舍昼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历史   中国   功绩   领土   皇帝   科举   隋朝   隋代   洛阳   运河   寒门   辽东   江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