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觉得早晨锻炼是养生的好习惯,空气新鲜,环境安静,一天从运动开始,听上去很健康。
可现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清晨反而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
如果方式不对,本来是为了强身健体,结果却可能给身体带来危险。
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习惯清晨空腹就出去跑步或者做剧烈运动,风险比他们自己意识到的要大得多。
首先,晨跑是很多人喜欢的项目,但对心脏不好的人来说,清晨跑步可能比晚上跑风险更高。
因为在清晨刚起床时,体内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和心率都会自然上升,血液粘稠度也比白天要高。
这时候再去做剧烈的有氧运动,相当于给心脏和血管同时加码。
研究显示,心梗、脑梗的发作高峰就在清晨六点到十点之间。
尤其是有动脉硬化或潜在心脏病的人,突然增加运动量,很可能导致心肌供血不足,甚至发生猝死。
更危险的是,很多人晨跑都是空腹进行,血糖水平偏低,大脑能量不足,一旦跑步过程中血糖进一步下降,就可能出现头晕、出冷汗,严重时甚至直接倒下。
其次,一些喜欢清晨做高强度力量训练的人,风险也不可小看。
比如举重、俯卧撑、快速的深蹲跳之类的训练。
清晨身体还处在刚刚苏醒的状态,肌肉和关节僵硬,血管收缩度高,如果没有充分热身,强行做高强度动作,很容易造成肌肉拉伤、韧带损伤,甚至血压骤升。
尤其是有高血压的人,在清晨血压本就偏高的情况下,再做强度大的力量训练,血压可能瞬间飙升,诱发脑出血。
医生在临床中见过不少类似情况,本来只是早晨锻炼,结果突发严重头痛、呕吐,被送到急诊。
很多人都以为是运动太累,其实根源是血压控制不好,加上清晨本身就是危险时间段。
再有就是喜欢清晨长时间快走或爬山的人,这类锻炼方式看似温和,实际上同样有隐患。
快走或爬山会让心率持续升高,对年轻健康人群问题不大,但对中老年人来说,特别是那些平时缺乏锻炼的人,一旦突然增加负荷,可能让心脏超负荷工作。
爬山尤其危险,因为上坡需要更多的心脏泵血,氧气消耗明显增加,如果心脏供血不足,随时可能出现胸闷气促,甚至心律失常。
还有一些人选择清晨空气凉爽时出门,但冷空气会刺激血管收缩,本身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
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快走或者爬坡的负担,风险被进一步放大。
除了具体锻炼方式的问题,还有一些普遍的细节往往被忽视。
比如清晨气温较低,血管收缩,血压更容易升高,这是为什么很多心脑血管意外都在这个时间发生。
又比如晨起后身体还没完全苏醒,血液循环速度比较慢,贸然运动就是在不给身体准备时间的情况下强行施压。
总而言之,不是所有的锻炼时间都一样,清晨确实需要格外小心。
医生常常强调,中老年人更适合选择上午九点以后或者傍晚锻炼,这时候血压、血糖相对平稳,身体机能也更活跃。
如果一定要清晨锻炼,那就要注意方式和强度。
可以先在家里做一些拉伸、关节活动,等身体逐渐热起来,再进行低强度的运动,比如慢走或者轻柔的太极,而不是一出门就开始跑步或者爬坡。
尤其是本身有三高、心脏病的人群,更不能大意。定期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远比盲目跟风锻炼重要。
有些人会反驳,说自己晨跑多年,从来没出过事。但这并不代表风险不存在。
很多突发事件都是长期隐患积累的结果,只是某一天突然爆发。
身体年轻时可能能承受,但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心脏功能减退,风险逐渐放大。
特别是五十岁以上的人,如果不调整锻炼习惯,还按照年轻时的方式来,很容易出问题。
在笔者看来,运动本身没错,错在不顾身体条件、时间和方式的差异。
科学锻炼讲究循序渐进、因人而异,而不是一味追求强度和习惯。
清晨锻炼需要更谨慎,不能因为别人说好就盲目模仿。毕竟运动的目的是延长寿命、改善健康,而不是提前消耗身体。
很多意外,其实就是因为忽略了这些细节。如果能真正理解这一点,或许就能避免悲剧发生。
换句话说,锻炼和养生一样,讲究的是平衡与适度,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才能真正让身体受益。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王敏佳,申荷永,刘建新,等.重庆地区晨练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7)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