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先用后付”,赶紧查看自己关闭了没有,以免不经意中招

“先用后付” 这四个字简直随处可见,不管是网购平台,还是一些线下消费场景,都能瞅见它的身影。但对于这看似便利的支付方式,大家的看法可大不一样,有人觉得它方便到飞起,有人却吐槽它是个悄无声息的消费陷阱,让人稀里糊涂就掏了腰包。这不,连央视都对它特别关注,进行了报道。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这 “先用后付” 的事儿。

新支付方式登场,争议也随之而来

以前咱们在网上购物,脑海里默认的流程就是先付款,商家才发货,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但近这几年,“先用后付” 这种新奇的付款模式横空出世,一时间,江湖上关于它的讨论就没停过。

有些朋友对 “先用后付” 那是赞不绝口。想象一下,在网上精挑细选了一件心仪的宝贝,下单后不用立马掏钱,等东西送到家,咱可以仔仔细细地验验货,看看这质量到底过不过关。要是觉得这商品就像为自己量身定制的一样,那留下付款就行;可要是发现和想象中的差距有点大,直接退回去,而且大多数时候还不用自己操心邮费的事儿,整个过程就像有个贴心小助手在帮忙,确实方便得很。从网购的角度来说,它给了不少消费者一颗 “定心丸”,让大家不用先掏钱就能看到实实在在的商品,心里踏实多了,从这个层面讲,“先用后付” 确实简化了以往的支付流程。

但也有不少人皱起了眉头,觉得这 “先用后付” 怎么看都像超前消费的一种,背后的风险可不小。有网友分享过自己的糟心经历,他在网上看中了一顶帽子,下单的时候页面明明白白显示价格是 70 多块,心里还美滋滋地想着捡到宝了。结果等收到货,准备付款的时候,好家伙,价格直接变成了 100 多。虽说这几十块钱不算太多,可这价格的突然变化,就像被人狠狠摆了一道,让人心里别提多别扭了。这位网友也懒得折腾,可自那以后,他对 “先用后付” 就敬而远之了。虽说这可能只是个例,但对消费者来说,一旦碰上这种事儿,那肯定是对这个功能好感全无。

还有啊,平台那些宣传语,什么 “0 元下单、0 元试购”,乍一听,哇,简直像天上掉馅饼了,不花钱就能把东西拿回家体验。可仔细一琢磨,这根本不是真正的免费午餐,只是先让你 0 元下单,等你收到宝贝,该付的钱一分都不能少。很多消费者就被这 “0 元” 俩字晃花了眼,没注意到后续还得付款这一茬,这也是为啥好多人对 “先用后付” 不太满意。而且,有些平台还会悄悄搞小动作,把 “先用后付” 自动设置成默认的第一个付款方式。咱们在购物的时候,有时候着急下单,眼睛一扫就点了确认,根本没注意到付款方式已经被默认成了 “先用后付”。等收到快递的时候,还一脸懵,不知道这东西怎么就稀里糊涂买回来了。更气人的是,这功能 “开通容易关闭难”,好多人想把它关掉,在手机屏幕上点来点去,愣是找不到关闭的入口,感觉就像在迷宫里打转,头疼不已。

生活中那些 “先用后付” 的尴尬事儿

网上有个网友讲了他家爷爷的趣事,说是有一天早上醒来,网友发现爷爷通过 “先用后付” 买了 54 样东西。这一看,好家伙,里面有 9 个手表、3 个锅,还有一堆杂七杂八的玩意儿。有的快递都已经送到家门口了,有的还在来的路上 “飞奔” 呢。网友哭笑不得地说,他已经给爷爷卸载过好多次购物软件了,连 “先用后付” 功能也关了无数回,可不知道咋回事,软件总是莫名其妙又被下载回来了,“先用后付” 也跟打不死的小强似的,又被打开了。这可不是个别人的遭遇,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

哈尔滨的陈女士也被 “先用后付” 折腾得够呛。陈女士某天突然收到通知,说有 6 个快递正在派送,她一头雾水,自己没买这么多东西啊。等快递都到了,拆开一看,全是些小孩子的玩意儿,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自己 4 岁的女儿玩手机的时候,小手在屏幕上乱点,不小心触发了 “先用后付” 下了单,这 6 个快递加起来得 400 多块呢。这事儿想想就让人后怕,一个啥都不太懂的 4 岁小孩,拿着大人手机,就这么轻轻一点,不需要输入指纹、密码,也不用刷脸认证,就能轻松下单购物,这 “先用后付” 的门槛也太低了吧。

再看看上海一位女士的经历。这位女士平时经常在各个电商平台购物,对 “先用后付” 这种模式其实不太感冒,所以一直没申请开通。可有一回,她在购物结账的时候,支付界面上 “先用后付” 的选项特别显眼,而且还是系统自动勾选的。更过分的是,她尝试了好几种支付方式,发现不选 “先用后付”,这订单就没办法付款。这不是强买强卖嘛,女士气得直接关掉了订单。她吐槽说,平台上 “先用后付” 的开通按钮那叫一个醒目,轻轻一点就能开通;可要是想关闭,那可太难了,得在各种设置选项里层层深挖,点好多下才能找到关闭按钮。要是家里老人对智能手机不太熟悉,想关掉这功能,简直比登天还难。而且,要是关闭的时候还有正在运输的订单,那不好意思,根本关不了。而在 2024 年,央视就曾曝光过这些关于 “先用后付” 的乱象。

小心!“先用后付” 背后的消费陷阱

说起来,“先用后付” 这种新型支付方式,本质上其实是一种消费信贷模式。表面上看,它给咱带来了便利,可实际上,背后藏着不少 “套路”。有时候,咱们只是想把喜欢的商品先加到购物车里,等攒够了一起结算。结果呢,因为系统默认开启了 “先用后付”,一不小心就直接下单了。还有些消费者,可能压根儿都不知道自己下了单,等快递在快递柜里放久了,才发现还得额外支付逾期费用,这额外支出真是让人防不胜防。

最关键的是,“先用后付” 如果不及时还款,还可能影响个人信用。比如说,有的人在购物平台上随便逛逛,手指头不小心点到了 “先用后付”,自己却没注意。时间一长,既没确认收货,也没支付费用,这就很可能产生逾期费用,更严重的是,个人信用记录也会跟着受影响。再加上商家把关闭 “先用后付” 的按钮藏得那么深,这其实是在偷偷剥夺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先用后付” 的出发点或许是好的,想给用户带来更便捷的购物体验,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好像完全忽略了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就像孩子玩家长手机,一不小心点了 “0 元下单”,家长要是没及时发现,后续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麻烦事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9

标签:中招   事儿   快递   央视   消费者   小心   东西   功能   发现   网友   手机   平台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