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Harper Chen
中秋节将至,各大品牌也是拿出了十八般武艺来宣传自家的月饼,其中,桃李面包的一则五仁蛋月烧产品的电梯广告文案引发了广泛争议。
广告文案写道:“有人说五仁不好吃,我们认为: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
这个文案把个人口味差异拔高到了 “是否吃过生活的苦”的层面 ,本想以“情怀”打动消费者,结果却适得其反,一下子得罪了两拨人:
对于爱吃五仁月饼的消费者来说,难道自己喜欢五仁,就等同于“饱尝过生活的毒打”?这种本身就站不住脚的关联只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喜好被曲解。
而对于不喜欢五仁的消费者,文案中的表述同样令人感到冒犯, “我们认为”的笃定语气,搭配“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这种说教式判断,将“不喜欢五仁”与“年轻、没经历过事”划等号,完全是以一种颐指气使的姿态“教育”消费者。最后传递给消费者的感觉很直白:要是不买这款五仁蛋月烧,根本不是桃李面包产品的问题,完全归咎于自己“没被社会毒打过”。
广告文案引发的不满尚未平息,桃李面包后续的公关处理方式再让争议升级。
“甩锅老板” 式公关:
争议再起,道歉遇冷
舆论爆发初期,面对争议,桃李面包第一时间选择了 “捂嘴删评”,这一迷惑操作不仅没有平息公众的质疑,反而像往油锅里添了一把烈火,不但没能为舆论降温,还直接引发了网友对桃李面包品牌负面情绪的积累。
随着不满情绪的叠加,舆论在 9 月 4 日迎来集中爆发,涉事广告截图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广泛传播,相关话题阅读量迅速破亿,评论区里的负面声音也越发密集。网友集中批评文案 “用痛苦做营销”“PUA 消费者”“冒犯年轻群体”“不分场合玩梗”……更有律师从法律层面指出,该文案涉嫌违反《广告法》第九条,存在“价值观误导和对特定群体冒犯”的问题,进一步放大了事件的严重性。
面对愈演愈烈的舆论压力,桃李面包相关负责人这才出面回应,表示,涉事广告画面在上线一天后已下架,并称,本次投放是品牌第一次尝试开放式的内部共创机制,为了兼顾不同年龄阶段的共鸣,公司邀请了不同年龄层的同事自由创作文案,最终共产出了20组版本进行投放,本意是希望通过多样化的表达与不同受众建立连接,但其中一个版本在投放后引发了争议。对此,桃李面包表示歉意,并将进一步完善审核机制,努力在鼓励创意的同时,更好地平衡审慎把关,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次日,桃李面包官方账号也正式发文回应争议:
但有趣的是,该回应引发舆论进一步分裂:有的网友认可其 “快速认错” 的态度,认为此次公关文案比模板化声明更显真诚;但从大部分网友与媒体的态度来看,大众对于桃李面包这次的公关回应是不买账的,网友质疑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甩锅式”回应 “避重就轻”
桃李面包在道歉声明中,将此次文案翻车全盘归咎于 “领导拍板”,直言 “这个锅只能他来背”,这种表述看似 “认错”,实则与行业常见的 “实习生操作失误”、“临时工不懂规矩”一类背锅套路如出一辙,本质都是回避问题核心,用 “个体担责” 替代 “团队反思”。
从争议根源来看,网友不满的并非 “谁拍板”,而是广告文案本身 “用‘是否饱尝生活毒打’绑定五仁月饼口味偏好” 的冒犯性逻辑,以及对年轻群体的 “爹味说教” 倾向与背刺。但桃李面包的回应“巧妙”绕开了文案价值观偏差的核心问题,转而将矛盾聚焦于 “领导决策失误”,既未解释内部文案审核机制为何失效,也未说明如何避免类似价值观争议,这种 “避重就轻” 的推诿,反而让消费者感知到品牌内部 ”缺乏诚意“和“出问题先找人背锅” 的管理惰性。
2.“嘻嘻哈哈” 的轻佻话术令人不适
桃李面包此次道歉文案中的 “领导正在接受现实毒打”、“瑞思拜全体宝子”等表述,用调侃式、非正式语气处理严肃的公关危机,看似 “嘻嘻哈哈接地气”,实则不仅未传递出致歉应有的郑重态度,反而加重了消费者的不适感。
如果说,桃李面包最初的广告文案争议仅属于局部营销失当;那么 “嘻嘻哈哈” 的轻佻道歉话术,则让消费者明显感受到品牌对用户不满的轻视,一场涉及 “冒犯年轻群体” 的争议,只需用一句玩笑就能化解吗?直接将事件升级为 “品牌是否尊重消费者” 的价值观对抗。
3.道歉还不忘打广告:是公关补救还是营销 “连环计”?
对比公关行业常规的 “道歉三要素”(承认错误、说明改进、承担责任),桃李此次道歉更像 “带着营销目的的表态”:无论是道歉文案还是道歉图片,桃李面包都融入了自己的“营销巧思”:在最后一行均强调了旗下产品五仁蛋月烧“好吃”、“可以”。
正常道歉应聚焦 “如何修正冒犯性文案”“如何避免价值观偏差”,这种 “道歉里藏广告” 的操作,让部分网友质疑 “品牌道歉是假,借热度铺垫新营销是真”,更有甚者怀疑:这次事件会不会是桃李面包“Play”中的一环?毕竟从广告曝光引发争议登上热搜,到道歉再掀热议,短短几天内品牌两次引发全网讨论,话题热度更呈 “争议 - 回应 - 再争议” 的阶梯式上升,难免让人联想其是故意用争议文案制造热度,再借快速回应收割话题流量。
况且,这已经不是桃李面包第一次因为“花式营销” 翻车了。
Morketing发现,为推广蛋月烧系列产品,桃李面包还推出过一系列风格颇具争议的“创意”广告。其中一则与美团联名的广告中,桃李面包用“预算不足呜呜”、“拜托了各位亲亲”的口吻,呼吁消费者下单,因为他们想“争取下次能换个桃李纯广”。网友犀利指出:“像一个40岁的人在努力卖萌,不成功,还让人难受”。
除此之外,桃李面包还推出了一系列大量运用网络热梗的文案,比如“我也不想当显眼包”“人生从不内耗!就像这个广告,管他有没有用”“我本千金大小姐”……
不难看出,桃李面包这一系列“抽象整活”广告,在营销上是下足了功夫的,但从消费者的反馈来看,被认为暴露了品牌和目标用户的隔阂,给人一种努力模仿网络热梗却“弄巧成拙”的尴尬感,对品牌形象造成了冲击。
消费者不是“靶子”,营销别玩火
桃李面包此次广告文案翻车,本质上是品牌对年轻消费群体心理的严重误判。社交媒体时代,消费者对品牌沟通方式的感知与要求愈发敏锐,反感“说教式”营销已成为普遍共识。
因品牌发言人(或品牌方)的 “爹味发言”“PUA 式说教” 而翻车的品牌案例,不胜枚举。
比如,前不久,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就网络上“月薪两万吃不起百果园”的吐槽作出公开回应:“我认为商业就两种,第一个利用消费者的无知,第二个教育消费者成熟,像百果园这么多年来都走在一个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他(消费者)并不清楚的,所谓便宜啊之类的。我们想告知消费者,最后是消费者自己的选择,但是如果消费者不知情的时候,实际上他是无从选择的,他只能选择便宜,只能看价格。”
这番将品牌立场与消费者诉求对立的表述迅速点燃消费者的怒火,大众认为其忽视了普通消费者对水果性价比的合理追求,“教育消费者” 的说法更暗含对消费者判断力的否定,最终在互联网上掀起抵制百果园的舆论风潮,品牌口碑与用户信任度短期内显著下滑。
同样因创始人发言陷入舆论漩涡的还有钟薛高。此前,面对市场对 “天价雪糕” 的质疑,钟薛高创始人林盛的一张“最贵的一支卖过66元,产品成本差不多40块钱,它就那个价格,你爱要不要”的言论截图在网络上疯狂流传。尽管品牌后续澄清该截图系恶意剪辑,但此番争议已触发消费者对品牌的负面情绪。
随后,网络上又接连出现关于钟薛高雪糕 “火烧不化”“添加剂超标” 等质疑(经权威机构检测,“火烧不化” 源于雪糕中乳脂、蛋白质等成分的正常物理特性;“添加剂超标” 亦未被证实)。加之前期 “傲慢发言” 积累的负面印象,这些争议与负面情绪叠加后形成舆论惯性,多重压力下,钟薛高品牌遭遇严重反噬。
正如网友所说:“我花钱是买开心的,不是受教育的。”消费者不需要被教育,市场终会给出教训。品牌的营销宣传如果不能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是试图以各种情感绑架与说教的方式让消费者屈服,是行不通的,反而会把品牌推向翻车的深渊。
广告翻车只是表象,
桃李面包真正的困局在业绩
在产品营销广告翻车之际,桃李面包正面临着业绩下滑的压力。
桃李面包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桃李面包实现营业总收入26.11亿元,同比下降13.55%;归母净利润2.04亿元,同比下降29.70%;扣非净利润1.94亿元,同比下降30.03%。
拉长时间线,这份业绩颓势并非短期偶发,而是近年持续积累的结果。Morketing发现,2020-2024 年,桃李面包的业绩轨迹已呈现出“营收增长停滞、净利润持续下滑、盈利能力弱化”的趋势:2020-2023 年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仅 3.3%,增长近乎失速;2024 年更是迎来近五年首次年度营收下滑,同比下降 9.93% 至 60.87 亿元;盈利端表现更为严峻,归母净利润从 2020 年峰值 8.83 亿元持续下滑至 2024 年的 5.22 亿元,四年间降幅高达 40.9%;净利率也从 14.81% 降至 8.58%,盈利能力接近腰斩。
从早期凭借 “短保面包” 赛道快速抢占市场,到如今广告争议缠身、业绩颓势难改,桃李面包当前的经营压力并非偶然,而是产品、渠道、信任三大核心维度长期积累问题的集中显现。
1.产品老化:健康化转型滞后,创新陷入 “路径依赖”
翻开桃李面包的产品清单,手撕面包、醇熟切片面包、丹麦酥等经典产品仍是销量主力。这类产品多以 “软、甜、香” 为核心卖点,符合早期大众对面包的口感需求,但在当下 “健康化、功能化” 的消费趋势中,已逐渐显露出老化问题。
从消费需求来看,Z 世代、新中产群体对面包的需求已从 “饱腹” 转向 “健康”,低糖、低脂、全麦、无添加成为核心选购标准,但桃李面包健康化转型始终 “慢半拍”。
一方面,健康类产品布局不足,桃李面包目前仅推出少数几款全麦面包、杂粮面包,与竞品动辄十余款的 “健康产品线” 相比,选择空间极小;另一方面,桃李面包健康产品的 “诚意” 不足,部分标注 “全麦” 的产品却未明确标注全麦粉添加量,或是未能平衡 “健康” 与 “口感”,导致消费者复购意愿低。
此外,桃李面包的产品创新长期依赖经典款的销量红利,新品迭代节奏缓慢,且创新方向多集中在 “口味微调”(如在原有面包基础上添加果粒、巧克力豆),缺乏 “品类创新” 与 “技术突破”。面对近年流行的短保烘焙新品类,如碱水面包、贝果、司康等,桃李面包虽有跟进,却始终慢竞品一步,且产品品质、包装设计缺乏差异化,难以形成竞争力;在低糖配方优化、保鲜技术升级等核心技术领域,桃李面包投入明显不足:2024 年研发费用 2296.84 万元(同比降 31.84%,占营收 0.38%),2025 年上半年降至 1066.05 万元(同比降 30.81%,占营收 0.4%),远低于烘焙行业 1.5%-2% 的平均研发强度,直接导致新品难以筑起竞争 “护城河”。
2.渠道困局:传统基本盘松动,新兴赛道难破局
作为依赖线下渠道起家的面包品牌,桃李面包长期以 “商超 + 便利店” 为核心销售网络,这套模式曾因覆盖广、触达快的优势,支撑起品牌早期的规模扩张。
但随着消费场景的变化,这套传统渠道模式正逐渐 “失效”:一方面,线下流量分流,商超客流下滑、便利店竞争加剧,品牌需支付更高费用争夺货架,利润被压缩;另一方面,传统渠道的 “慢调整” 特性,导致桃李难以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商超补货周期长,无法及时跟进短期热门产品销量波动;便利店陈列空间有限,难以承载新品,品牌在传统渠道的灵活性显著不足。
与此同时,新兴渠道的 “失守” 让桃李的渠道短板进一步凸显。
近年来社区团购、直播电商、即时零售(如美团闪购、京东到家)等新兴场景,已成为食品消费的重要增量市场。社区团购凭借 “低价 + 预售” 模式吸引下沉市场消费者,需要品牌具备快速履约、定制化小包装产品的能力;直播电商则要求品牌有年轻化的内容运营、即时互动的营销节奏;即时零售依赖前置仓布局,考验品牌的供应链响应速度,但桃李在这些领域的布局明显滞后。
3.信任危机:重营销轻品控,品牌根基被动摇
食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始终绕不开 “品控” 二字,但桃李近年的经营策略,却逐渐显露出 “重营销、轻品控”的倾向,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动摇了品牌积累多年的信任根基。
从品控问题来看,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以来桃李面包多次因食品安全问题登上监管名单:2021年,某批次手撕面包因 “霉菌计数超标” 被召回;2022年,部分产品检出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一种常见谷物污染物)超标;2023年,消费者反馈购买的面包中出现异物。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桃李在营销端的投入显著增加:2025年上半年,其广告及宣传费用达4296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3060万元增长超1200万元,增幅近40%。
营销投入与品控管理的失衡,让消费者对桃李面包品牌的认知从 “国民平价面包” 转向 “重造势、轻品质”,进一步削弱品牌长期积累的信任基础。
从“教育消费者”到“理解消费者”,
真诚才是必杀技
在 Z 世代逐渐成为消费市场主力的当下,品牌想贴近年轻群体的语境偏好,借网络热梗、轻松语态打破传统营销刻板印象,用更鲜活的方式与消费者建立连接,无可厚非。
但“创新” 与 “底线” 从来不是对立项,“玩梗” 的边界应止于对人的尊重,创意再天马行空,也不能突破冒犯消费者的价值观红线;语境再贴近网络,也不能成为怠慢用户的借口。用 “生活毒打” 绑定产品选择、用 “卖惨卖萌” 消解消费决策的平等性,不仅不幽默,反而让人难受。靠争议博热度的 “黑红”,终究只是短暂的流量泡沫 —— 既沉淀不了品牌好感,也转化不了用户信任,“黑红” 从来不是真红。
这场由“爹味” 说教文案引发的危机,对正面临业绩下滑压力、亟需突破经营困局的桃李面包而言,或许正是重塑竞争力的转折点,前提是,它能真正学会放下自身的傲慢,从“教育消费者”到“理解消费者”,真诚“俯身倾听”消费者的声音。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