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看见孩子的星光:最好的教育是“一起”

蹲下来,才能看见孩子的世界。

周末傍晚,饭厅传来“哗啦”一声脆响——六岁的思思把装满饭的碗摔在了地上。她僵在原地,小手攥着衣角,眼睛里瞬间蓄满了泪。

若是以前,我肯定会脱口而出:“跟你说过多少次,拿碗盘子那些要注意点的!”

但那天我没有。走过去时,我先摸了摸她头,蹲下看看她的小手有没有受伤,轻声问道:“你是想帮忙对吗?没拿稳没关系,我们先看看碎片有没有扎到脚。”

听到这话,思思的眼泪吧嗒吧嗒掉了下来,拉着我的手说:“妈妈,碎片没有弄伤脚,我看你在忙想帮忙端饭菜。”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教育从来不是站在孩子对面,教他“该怎么做”,而是走到他身边,陪她“一起做”。那些我们以为的“问题时刻”,其实都是孩子在向我们递出“同行的邀请”。

情绪不是“矫情”,是孩子的“心里话”

有次思思画画,反复修改同一片花瓣后突然把画纸揉成一团,趴在桌上抽泣。我曾习惯说“这点小事就哭”,结果她一连几天不愿画画。后来我改变方式,轻抚她的头说:“反复修改这么多次,心里一定很着急吧。”她抬起泪眼说:“妈妈,我怕画不好。”原来她的眼泪不是挑剔,而是渴望被理解。当我接住她的情绪,带她展开新画纸一起想象,她很快重拾画笔,睡前还抱着画册约定:“明天我们再一起画画好不好?”

孩子的情绪从来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他们还没学会用复杂的语言,表达心里的委屈、着急或害怕。比起“讲道理”,先接住她的情绪,才是让她愿意敞开心扉的第一步。

错误不是“污点”,是成长的“小脚印”

思思第一次尝试自己洗袜子时,把卫生间弄得满地是水和泡泡。我刚想开口说“你看你,越帮越忙”,突然想起朋友说的一句话:“孩子的错误,都是在练习‘长大’。”

我深吸一口气,拿了抹布蹲下来:“哇,你都能自己洗袜子了,好厉害!不过水洒在地上容易滑倒,我们一起把水擦干净,下次试试把水龙头开小一点,好不好?”思思立刻蹲下来帮我擦地,还小声说:“妈妈,下次我一定小心。”

后来每次洗袜子,她都会特意把水龙头调小,还会把肥皂放在防滑垫上。有次我不小心把水洒地上了,她拿来拖把说:“妈妈,没关系,我们一起收拾。”

原来孩子不是“故意犯错”,而是在一次次试错里,学习“怎么做好”。如果我们用“你怎么又错了”否定她,她学会的只会是“怕犯错而不敢做”;但如果我们用“我们看看怎么改”引导她,她就能从错误里长出“解决问题的勇气”。

别做“清障车”,要做“指南针”

思思之前收到一套相对复杂点的乐高积木,拼到一半总出错,气得把积木扔在地上:“我再也不拼了!”我下意识想抢过来帮她拼好,又突然停住——如果我每次都帮她扫清障碍,她永远学不会自己跨越困难。

我捡起一块乐高,递到她面前:“妈妈刚才看你拼到了城堡的框架,是不是这里总掉下来呀?你觉得如果我们先把底部的方块拼得更密一点,会不会更稳?”她皱着眉试了试,果然框架不晃了。接着她自己摸索,拼错了就拆了重来,最后终于拼好了完整的城堡。

那天,她高兴的冲我喊道:“妈妈,我的城堡拼好了!”彷佛眼里都溢出了星光。

父母的责任不是帮孩子把路铺平,而是教她怎么面对路上的石头;不是替她把困难解决,而是陪他长出解决困难的力气。我们要做的不是“清障车”,而是“指南针”——告诉他方向,却让他自己迈出脚步。

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我们教会孩子多少道理,而是我们陪孩子经历了多少“一起”——一起收拾打碎的碗,一起解决拼错的积木,一起面对没考好的试卷,一起在情绪里慢慢平静。教育里最美的风景,永远是父母与孩子目光平视的瞬间。当我们放下“家长”的架子,把孩子当成并肩的“战友”,那些曾经的“麻烦时刻”,终将变成孩子人生里最温暖的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育儿   星光   孩子   妈妈   情绪   积木   清障车   长出   画纸   袜子   城堡   困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