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解决“琉球枷锁”了!

在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群岛上的中山王察度率先向大明帝国称臣纳贡,开启了中琉之间长达五个世纪的宗藩关系。

这可不是简单的依附,而是一种高度智慧的“事大”外交。

明太祖朱元璋赐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带去了先进的文化、技术和典章制度。

从此,琉球王国以“万国津梁”自居,成为了连接中国、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海上贸易枢纽。

那时的琉球,宫殿(首里城)坐北朝南,以示对北方中华帝国的敬仰;文书用汉字,官方纪年用中国年号;国王即位,必受中国皇帝册封,方为正统。

这种关系,在法理和情感上,都类似于一种“保护性大家庭”,中国是“父”,琉球是“子”,中国提供安全保障和巨大的贸易利益,琉球则报以忠诚和朝贡。

这段历史,是琉球身份认同的基石,也是其独立国家地位的确凿证据。

然而,宁静的海洋总有暗流。

1609年,日本九州南部的萨摩藩岛津氏,悍然入侵琉球。

琉球战败,被迫在向中国朝贡的同时,也向萨摩藩进贡,陷入了“两属”的尴尬境地。

但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即便是在此时,日本也并未公开吞并琉球,而是默认其作为中国藩属国的地位。

为什么?因为当时的日本德川幕府,仍然无力与庞大的中华帝国正面抗衡,它需要借助琉球这个窗口,进行对华贸易,同时避免直接的政治冲突。

日本玩了一手高明的“模糊策略”,就像温水煮青蛙,一点点地侵蚀琉球的主权,却在表面上维持着原状。

时间来到19世纪末,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脱亚入欧,獠牙毕露。

1872年,日本单方面宣布改“琉球王国”为“琉球藩”。

1879年,更是直接派出军警,武力镇压,强行“废藩置县”,将琉球国更名为“冲绳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琉球处分”。

这个过程,完全是非法的、野蛮的。

琉球国王尚泰曾派使节向清廷痛哭求援,留下了“生不愿为日国属人,死不愿为日国属鬼”的血泪控诉。

虽然当时积贫积弱的清政府与日本进行了多次交涉,提出了“琉球三分案”(北部归日,中部复国,南部归清)等方案,但终究未能阻止日本的侵略行径。

历史的转折点出现在二战。

1943年,中美英三国发表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第八条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之其他小岛。”

这两份奠定了战后国际秩序基石的文件,白纸黑字,彻底剥夺了日本对通过武力吞并的领土(包括琉球群岛)的主权。

在法理上,琉球的主权自此处于“未定”状态。

战后,由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出于一己私利,并未让琉球独立或归还中国,而是在1972年将琉球的“施政权”(注意,不是主权!)“归还”给了日本。

这相当于一个管家(美国)把看管了多年的、产权不明的房子(琉球)的“临时管理权”,交给了另一个声称拥有产权的熟人(日本),但这丝毫不能改变房子“产权不明”的原始状态。

日本为何根本不具有琉球主权?

1.历史源流上:琉球自古是独立王国,与中国有五百年的宗藩关系,文化根源深厚。

2.法理依据上:日本1879年的吞并是武力侵略的产物,不具备合法性。

3.国际法上:《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这两份日本自身也已接受的国际法律文件,已明确将琉球排除在日本主权范围之外。

4.战后安排上:美国的“归还”是政治操作,并未解决主权归属这一根本性问题。

既然主权未定,日本在台湾问题上屡屡“玩火”,那么我们确实可以、也应当将“琉球地位未定”这步棋,作为一张深藏于历史尘埃中的“王牌”,适时、适度地打出来。

但这步棋,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一门高超的战略艺术。

1.学术与舆论先行:大力支持国内外学术界对琉球历史与国际法的深入研究,举办高规格国际研讨会,将“琉球地位未定论”从历史故纸堆变成国际社会关注的现实议题。

通过媒体、纪录片、文化交流,向世界讲述那段被遗忘的“琉球泪史”,抢占道义和舆论的制高点。

2.法律与外交联动: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援引《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文件,适时、有节制地提出质疑,要求国际社会对琉球地位问题进行符合国际法的讨论。

这并非要立刻寻求改变现状,而是要将此作为与日本博弈的重要筹码,尤其是在日本触及中国核心利益(如台湾问题)时,可以进行对等反制。

3.支持琉球本土声音:琉球内部一直存在对日本中央政府的不满情绪(美军基地问题尤为突出),也存在对自身独特文化和历史的珍视。我们应加强与琉球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界、文化界和和平团体的交流,倾听他们的诉求,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

我们的立场不是要“吞并”琉球,而是支持琉球人民根据国际法获得公正的地位——无论是高度自治、独立还是其他形式。

4.作为战略平衡器:这张牌的核心价值在于“存在”本身。它就像悬在日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日本在涉台、涉疆、涉藏等中国内政问题上不敢过于放肆。

每当日本政客在台湾问题上踩线,我们就可以在琉球问题上“敲打”一下,提醒他们:“别忘了,你们自己的屁股也不干净。”这是一种高明的战略平衡。

琉球,曾是海上的一片明珠,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命运多舛。它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忠诚与背叛、强权与公理、遗忘与记忆的史诗。

今天,我们重提“琉球问题”,不是为了复活一个古老的帝国梦,而是为了正本清源,还原历史真相,捍卫战后国际秩序的严肃性。

这步棋,是一招“阳谋”,立足于坚实的历史和国际法基础。

用好它,需要我们既有历史的深邃眼光,又有现实的政治智慧;既能展现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坚定决心,又能体现出对弱小民族历史命运的人文关怀。

当有人不断试图掏空“一个中国”的基石时,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和权利,去审视对方脚下那片土地的合法性。

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0

标签:历史   琉球   枷锁   日本   主权   中国   开罗   波茨坦   国际法   琉球群岛   帝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