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前几年有个调查显示,超过七成家长在小学阶段最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单,而只有不到三成家长会把习惯培养放在首位。这就像盖楼不打地基先装修墙面,看起来光鲜,却埋下了隐患。

我邻居家孩子轩轩,小学时每次考试都是班级前三。他妈妈把客厅改成了“学习作战室”,墙上贴满公式表,周末辗转于三个辅导班之间。那时我们都很羡慕,觉得这孩子将来肯定能上重点中学。可去年升初中后,情况突然反转——轩轩开始逃课、沉迷游戏,期中考试直接滑到年级下游。他妈妈哭着说:“现在让他写作业比登天还难,说两句就摔门。”
这不正应了那句老话:“磨刀不误砍柴工”。很多家长在小学阶段光顾着让孩子“砍柴”,却忘了最重要的事是“磨刀”。
所谓“磨刀”,其实就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亲密的亲子关系。见过不少孩子,小学时在父母监督下成绩优异,一到初中就像脱缰野马。为什么?因为初中科目增多,知识变难,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根本跟不上节奏。更重要的是,当青春期遇上紧张亲子关系,孩子宁愿对着手机笑,也不愿对着父母笑。

相反,那些小学时经常被父母带着逛书店、博物馆的孩子,到初中反而后劲十足。朋友女儿小雨就是个例子,她家每晚有固定的一小时“家庭阅读时间”,周末必去图书馆。有次小雨数学考砸了,她爸爸却说:“走,我们先去公园放风筝,回来再看看错题在哪里。”现在小雨初二,不仅成绩稳居前列,还主动组织班级读书会。
这让我想起教育界常说的“三年级现象”——很多在低年级靠刷题取得好成绩的孩子,到三年级开始显出疲态。而真正拥有良好习惯的孩子,往往在这个阶段实现反超。2022年某重点中学的跟踪调查显示,能保持长期优秀的学生中,近九成在小学阶段就养成了固定作息、自主预习、定期整理错题等基础习惯。
其实孩子的成长就像种树,小学阶段要做的不是急着测量树苗长了多高,而是培固根系、修整枝桠。亲子关系是滋养树苗的清泉,学习习惯是深扎土壤的根须。若只顾着给树梢挂装饰品(追求高分),等到风雨来临,最先倒下的就是那些根系孱弱的树。

现在每次看到深夜还在陪孩子刷题的家长,我都想问问:当孩子的童年被试卷填满,当家庭对话只剩下“今天考了多少分”,我们究竟是在培养应试机器,还是在养育一个会思考、有温度的人?
也许该停下奔波的脚步想想,十年后,你希望眼前这个孩子记住的是永远做不完的练习题,还是春日里和你一起放风筝时耳畔吹过的风?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