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同时也是湘军的创始人,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
有人说他打仗很厉害,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封建主义的卫道者,不值一提。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曾国藩在晚清时期位高权重。
而越是位高权重的人,就越容易影响别人的人生……

杨振宁先生的祖上,并非朝廷大员,曾国藩怎么会与杨家有关系呢?
其实到底有没有关系,就算是曾国藩本人都不知道,但是我们根据史书记载,可以略知一二。
现在能确定的事情是,杨振宁先生的爷爷,名为杨邦盛,字慕唐。
而故事就从这里开始讲起……

杨邦盛,公元1862年生人,他的父亲名叫杨家驹,字越千。
杨邦盛是杨家驹的长子,他有四个弟弟,两个妹妹。
作为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杨家驹的压力很大,他当时只不过安徽省太湖县的一个都司而已。

都司在明朝指的是“都指挥使司”,是地方官署的名称。
而在清朝,都司指的是绿营武官的官职。如果按照官阶来看,都司是一个正四品的官,其实不小了。
在绿营里,都司的官阶次于参将和游击参将,而一般县里的守备官都在都司之下。

这里多提一嘴,清朝绿营官阶由高到低分别是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百总。
都司的官阶虽然是四品,但是地位不高,俸禄也不多,这也是清朝通病。
当年曾国藩还没有发迹的时候,在京城当二品官都吃不上饭,朝廷的钱都被慈禧给弄走了修园子了。

杨邦盛出生于1862年,我们可以推测杨家驹在1862年前后正当壮年,正是干大事的好时光。
而1862年的曾国藩在干什么?
巧合的是,1862年的时候,曾国藩正在安徽、江苏附近打仗,杨家祖宅就在曾国藩的控制范围内。

而杨家驹又正好是个武官,所以他能当上都司,可能还真跟曾国藩有点关系。
都司这个官,说大不大,因为上面还有很多人压着它一头;但是说小也不小,毕竟都司下面还有千总、百总。
杨家驹当时还是个年轻人,所以他的都司的官职很大概率并不是自己努力来的。

既然自己努力无法当上都司,那就是别人给的,在战场上立功之后,大概率会得到这种不上不下的官职。
因此,我们可以猜测,杨家驹曾跟随曾国藩作战,在战场上攻城立功之后,被任命为当地的都司。
公元1877年,杨家驹卸任,之后他便搬家到了当时的合肥县。

由于杨家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所以杨家驹当官时攒下的钱,只能让五个儿子中的两个上学读书,而老大杨邦盛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1880年,杨邦盛考中秀才,之后他便开了一家蒙馆(小学),自己又当校长又当老师,以此维持家里的生计。

公元1896年,杨邦盛的长子杨克纯出生,杨克纯后来改名杨武之,他便是杨振宁先生的父亲,同时杨武之先生也是一位中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
公元1904年,杨邦盛被段芝贵看中,当了段芝贵手下的“笔札”,也就是俗称的“师爷”。虽然挣钱挣得多了,但是要到天津上班。

为了家人的幸福生活,段芝贵还是去了天津,四年后,段芝贵又调任黑龙江总督,杨邦盛依然打算跟他去东北。
可惜走到半路上的时候,杨邦盛不慎感染鼠疫,不治身亡,客死他乡。
硬要说的话,杨家驹是个武官,很可能与曾国藩有关系,但关系有多大呢,也就一点点……

杨振宁先生的祖上不是文化界的大人物,因此想要找到曾国藩与他们家的关系,只能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来猜测,有点牵强附会的意思。
不过杨振宁先生的好友邓稼先先生,他的祖上在教育界和政治界十分活跃,与曾国藩的关系显而易见。

邓稼先先生的父亲叫邓以蛰,是一位“美学家”,而且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
邓以蛰先生的父亲名叫邓艺孙,他便是邓家与曾国藩关系最紧密的人。
不过邓家与曾国藩的关系,并不是从他这里开始的,还可以再往上翻一翻。

邓艺孙先生的父亲英年早逝,因此并未留下性命,不过邓艺孙先生的爷爷也很出名,他叫邓传密,是一位书法家。
邓传密先生之所以会出名,不光是因为他的书法,更因为他的父亲,邓传密先生的父亲是清朝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先生。

邓石如先生的字对清代中、后期的书坛有着极大影响,《清史稿》甚至专门为邓石如先生立了传。
在当时,邓石如先生的影响力非常大,他也留下很多有关写字刻碑的传说。
在父亲的影响下,邓传密先生也写得一手好字,也成为了书法家。

邓传密先生出生于乾隆六十年,他成长起来的时候,已经嘉庆后期了。
而在邓传密先生晚年的时候,已经是同治年间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邓传密先生成为了曾国藩的幕僚,与曾国藩关系甚密,已经到了互相见过家人的程度。

邓传密先生的儿子英年早逝,但还是留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邓艺孙先生。
邓艺孙小时候一直跟着祖父邓传密在湖南生活,因此得以多次与曾国藩见面。
邓艺孙先生小时候就非常聪明,可以说是天资聪慧,他不光得到了曾国藩的照顾,左公(左宗棠)也十分青睐邓艺孙。

邓艺孙14岁那年,邓传密先生去世,以后的路就得由他一个人去闯了。
三年后,邓艺孙怀宁县庠生,也就相当于考上了秀才。
不过由于当时的情况非常混乱,邓艺孙没机会再接着考举人。
尽管邓艺孙只是一个秀才,但是他地位很高,毕竟他是曾国藩的熟人。

在曾国藩的帮助下,邓艺孙办了很多事,大多事都是教育方面的。
光绪末年,朝廷放弃了科举,转而支持各地创办学堂,邓艺孙先生历任芜湖安徽公学总理、安庆安徽师范学堂斋务长兼经学教员,一直在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而在这些事背后,也有曾国藩的支持。

曾国藩在推动中国科技教育近代化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是毫无疑问的。
虽然曾国藩也干过不少坏事,但是他也做过一些好事。
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前人做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影响到后人“开天辟地”般的大事。

就比如曾国藩在提拔手下这些将士的时候,他肯定想不到,自己提拔起来的一个小小的都司,能有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后人;
曾国藩在帮助邓艺孙的时候,他可能只是觉得这个孩子有点聪明,但是他绝对想不到,这个孩子的后人会是新中国的“两弹一星”元勋。
参考文献
数学物理学部----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
邓稼先:回忆父亲邓以蛰-清华大学党建100周年
清华高等研究院成立15周年-中国青年报
徐胜蓝,孟东明编著.杨振宁传.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4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