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因热射病不幸走了!医生:高温宁愿在家啃雪糕,也别干这些事


40度的高温天,他只是骑车去买瓶水,回来就倒在了客厅地板上,120来时已经没有了呼吸。这不是夸张的段子,是现实里活生生的悲剧。

热射病,不是什么听起来神秘的病名,它其实是“中暑”的终极形态,直接要命的那种。问题是,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正一步步走向它。


中暑不是一瞬间的爆发,而是一个极其隐蔽的过程。一开始只是觉得有点头晕乏力,接着恶心胸闷心跳加快,最后可能直接昏迷,连求救的机会都没有。高温下还坚持锻炼、在户外暴晒、不开空调睡觉这些操作,说白了就是在跟命运对掐。

你以为热射病离你很远?那你可能不认识这个词的真面目。它不是“热得难受”,而是体温飙破40℃,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器官开始“罢工”,全身内环境崩溃。简单粗暴说,就是身体被“煮熟”了。


有个年轻小伙子,在健身房练得满身大汗,觉得出汗就是排毒,硬是练了两个小时。回家后开始发热、抽搐,然后被送进了ICU。CT显示脑部已经有水肿迹象,肝功能指标爆表,肌酐飙升。最终医生判断为热射病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没能抢救回来。

很多人一听“中暑”,脑子里浮现的还是小时候大人说的“喝点绿豆汤就好了”。但在医学上,这种想法早就过时了。热射病不治,死亡率高达50%以上。别说绿豆汤,连十瓶藿香正气水都救不回你。


藿香正气水,说到它不得不吐槽一句,太多人把它当万能药。头晕喝,肚子胀喝,出汗喝,一热就喝。结果呢?有的人一边中暑一边灌藿香正气水,最后被送进急诊,因为里面有酒精含量,反而导致脱水更严重,加速病情恶化。

热射病的“隐身术”还体现在很多看似健康的习惯上。比如有人夏天跑步,坚持“汗流浃背才有效果”,殊不知高温下跑步,汗液蒸发受阻,身体无法散热,反而会导致核心体温失控。也有老年人怕开空调“受寒”,结果在闷热的房间里中暑了还以为是感冒


发热意识模糊肌肉痉挛,这些表现一旦出现,就不是“扇扇子吹风”能解决的事。真正科学的做法是,立即转移至阴凉处、脱去多余衣物、物理降温、补水、立刻送医。拖延一分钟,风险就增加一分。

中国有句老话叫“热在三伏,防在初伏”。农历的三伏天,不仅是阳气最盛的日子,也是热射病最多发的时期。古人讲“伏天不出门,胜过吃补药”,讲的就是顺应气候,别跟天时作对。现在很多人反其道而行之,非要大中午出门遛弯、晾被子、晒衣服,说是“杀菌”,可你连自己都快被“杀”了。


国外也有类似的现象。2023年,美国亚利桑那州因为热浪,单月就有超过200人死于热射病。日本每年夏天,政府都会发布“高温警报”,建议老人白天待在有空调的公共图书馆或超市。人家是政府出面提醒,我们这边却还有人在高温天坚持“养生泡脚”。

说句不好听的,很多人是被自己的“认知惯性”害死的。以为年轻就能扛,以为流汗是排毒,以为开空调会伤身,这些说法早该进垃圾桶。


雪糕西瓜绿豆汤,这些清凉解暑的东西,不是非得等发烧了才吃。预防热射病,远比治疗更重要。吃雪糕不长寿,但在高温天能让你不出事。尤其是独居的老人,子女不在身边,一旦中暑无人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一种人特别危险,就是在户外工作的工人师傅们。他们穿着厚重的工作服,在烈日下搬砖、焊接、修路。中暑对他们来说,根本不是“可能”,而是“常态”。有研究表明,户外作业中热射病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5倍以上。体力劳动者的命,也值得被保护。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体温过高会死人?其实我们人体的酶系统非常“娇气”,它们只能在37℃左右正常工作。超过40℃,大多数酶就会“罢工”,细胞开始凋亡,器官一个接一个出问题。肝衰竭肾衰竭脑水肿,这些字眼不是吓人,而是现实。

有个细节特别让人唏嘘:热射病的患者,在去世前往往是“无声的”。没有尖叫,没有剧痛,只是突然倒下,再也没起来。就像那个骑车去买水的大哥,他只是走了10分钟的路,就回不来了。


头痛皮肤干热无汗神志不清,这三大信号一旦叠加,就别再犹豫了,马上拨打120。别想着“再歇会儿看看”,很多人就是死在这个“再等等”上。紧急处理的黄金时间只有30分钟,错过了,医生也难回天。

我们常说“天人合一”,但现代人越来越不懂得和自然对话,高温天照常暴走、暴晒、暴食,结果就是身体抗议。其实很多时候,不是你输了,而是你根本不该上场。


说到底,热射病不是“热得难受”,而是“热得致命”。预防,从来不是矫情,而是理智的自我保护。高温天少出门,出门戴帽子、备水,室内开空调,保持通风。别拿命赌“我还能撑一会儿”,身体不是耐力游戏。

如果真想养生,不如在家啃个冰西瓜,躺着吹空调,看着窗外的热浪,庆幸自己没走出去。别觉得丢人,真正丢人的,是因为不懂得保护自己,而被送进急诊室。


最后再说一句:高温天,“硬刚”的人,基本都输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李娟,刘海平,张莉.热射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识别策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4,33(05):601-605.
[2]王宝成,陈晓峰.热射病与中暑的鉴别及处理进展[J].实用内科杂志,2023,43(03):239-242.
[3]陈玉兰,郭丽丽,王建军.高温环境下劳动者的中暑风险与防控措施[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04):421-42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3

标签:养生   雪糕   高温   不幸   男子   医生   绿豆汤   藿香   身体   空调   体温   器官   伏天   亚利桑那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