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的言论在国际经济领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他表示,在国际贸易局势日益复杂的当下,若真走到要报复中国的地步,就绝不能小打小闹,而是要采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举措。

这一观点的抛出,立刻在国际上引来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
要知道,这样公然的强硬表态出自一位重要的金融决策者之口,实属罕见。
那么,纳格尔的这番言论究竟是出于何种背景和考量呢?

纳格尔的发言并不是孤例。
就在他话音落地前后,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也纷纷上场,“唱”起了对华强硬的老调。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
马克龙指责中国对稀土出口设限是“经济胁迫”,扬言欧盟要动用所谓《反胁迫工具法案》——这可是欧盟自称的“贸易核选项”。
听上去挺吓人,但问题是,这个工具自诞生以来从没被真正启用过。

换句话说,它更像是一把放在橱窗展示的“样子货”。
纳格尔跟着唱高调,看似是在配合法国,实际上也有国内政治的图谋。
他清楚德国经济近期低迷——GDP连续下滑,制造业指数一蹶不振,国内舆论怨声载道。

在这种情况下,找到一个“背锅”的对象比什么都容易。
指责中国、把矛头对准稀土、喊出“干票大的”,能立刻在舆论上赢个掌声。

但转念一想,纳格尔又补上一句“希望还有回旋余地”,让人瞬间明白,这不过是一场政治姿态秀。
他的发言不是为真的对抗,而是为了给欧盟其他成员国传递信号——“我们德国也可以强硬,只是希望你们别真干”。
说到底,这就是一场德法联手表演的“政治二人转”。

法国想借机刷存在感,巩固其在欧盟内部的主导地位;德国则是在经济低迷中喊话国内民众:我们没软,我们在反击!
不过,喊归喊,欧洲人自己也清楚:真要动手,最先疼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因为这场“强硬表演”,根本掩盖不了欧洲面对现实的困局。

长期以来,德国靠着汽车、机械设备、化工三大支柱撑起经济,如今这三大产业正遭遇巨变。
新能源汽车时代到来,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的崛起速度远超预期。
比亚迪、上汽、吉利的电动车在欧洲卖得火爆,德国车企一时间找不到对策。

与此同时,中国在稀土、光伏、电池等新产业链上的领先地位,让欧洲倍感被动。
稀土供应更是德国的命门——从高端机械零部件到新能源电机,样样离不开。
中国掌握着全球九成以上稀土开采与精炼能力,德国企业对此心知肚明。

这就像人家家里有自来水,而你只能提桶去要。
更令欧洲无奈的是,中国不仅在市场规模上占优势,更在规则制定上逐步掌握主导权。
中国最新的稀土出口管理规定要求相关申请文件需以中文形式递交、使用WPS格式,这看似细节,但本质上意味着游戏规则的改写权回到了中国手中。

欧洲企业对此措手不及,只能在合规和行政流程上“重新学习”。
所以,当德国官员动辄指责“经济胁迫”“不公平竞争”时,其实是内心的焦虑找到了一个发泄口——不是中国“太强”,而是欧洲自己“掉队”太久。
能源成本高企、数字化落后、劳动力短缺……这些才是真正的病根。

中国的崛起不过是照出了欧洲产业疲软的镜子。
只不过,对于骄傲的欧洲人而言,承认自身问题远比指责他人困难得多。
所以,他们更愿意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是进行自我反思。
于是,一边口头表态“要强硬”,一边又离不开中国市场的现实,让欧洲陷入一种“精神分裂”的状态。

说到底,德国和法国的所谓“对华强硬”,更多的是姿态政治,而不是理性抉择。
欧洲嘴上说要“反制中国”,但真行动之前,先计算的永远是成本。

德国三大车企——大众、宝马、奔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到全球三分之一以上,中国不买账,他们的利润瞬间蒸发。
法国的奢侈品、葡萄酒、化妆品,有多少是靠中国消费者支撑的?

一点风吹草动,巴黎的股票市场第一个打喷嚏。
可以说,纳格尔的“狠话”并不是战略宣言,而是一种情绪宣泄。

德国高层清楚,对抗中国于事无补,甚至有可能把本就脆弱的经济推下悬崖。
喊几句狠话,是为了让国内民众觉得政府还在“有所动作”。
可倘若真“干票大的”,那受伤最重的,恐怕还是他们自己。

中欧关系不是零和游戏,也不该沦为政治表演的道具。
德国若真想走出困局,就得正视本国的经济结构性问题,拿出改革的勇气,而不是一味地打“中国牌”来转移矛盾。
观察者网:《马克龙急得跳脚:真没招,欧盟就对中国启动“核选项”》2025年10月24日
观察者网:《德国央行行长扬言:若报复中国是最后一招,那就干票大的》2025年10月25日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