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7 发布后,果粉们的热情被迅速点燃,网络上充斥着“买就对了”的声音。但就在用户为4800万像素双摄、256GB起步存储和快充技术叫好的时候,苹果公司的市值却在发布会结束后蒸发了超过500亿美元。
这种一边是市场狂欢,一边是资本撤退的局面,背后的原因,并不只是产品好不好用这么简单。
从用户视角看,iPhone 17确实补齐了许多老短板。标准版用上了过去Pro版的高端影像系统,A19芯片换装三纳米工艺,性能提升约20%。
充电和续航也变得更实用了:20分钟能充50%,播放视频可坚持30小时以上。
这些变化看起来像是“突破”,但实质是苹果在向安卓阵营学习。早在两三年前,安卓旗舰机就已实现这些规格。
苹果现在把“新功能”搬上自己的产品,更像是一种“技术追平”,而非行业引领。对资本市场来说,创新才是估值的核心预期,而不是“补课式升级”。
2023年,库克曾在iPhone 16的发布会上频频提及AI,但市场并未买账。
到了iPhone 17发布时,设备端AI和视觉识别功能仍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提及,而被寄予厚望的AI增强版Siri,推迟到了2026年。
此时,苹果的对手们早已转入快车道。谷歌的Pixel系列搭载Gemini大模型,支持实时翻译、语义修图;华为盘古大模型具备代码生成、PPT制作能力;小米则在圈屏搜索、App跨操作及车机联动上形成闭环。
苹果的慢,并非节奏问题,而是**在行业关键赛道的缺席。**投资者看重的不只是营收数字,更看中未来技术的占位能力,而这正是苹果近几年持续下滑的部分。
AI掉队之外,苹果在多条新产品线上也频频受挫。2014年立项的汽车项目,10年内换了5个负责人,投入上百亿美元后最终下马。
Vision Pro头显在2023年上市,但一年内销量不足50万台,价格高、内容匮乏、使用场景模糊,被爆停产。
传闻中的智能戒指项目,也因技术推进停滞而被叫停。
这些失败,不只是产品问题,而是组织创新系统性弱化的体现。马斯克曾讽刺苹果:“500亿美元研发,换来两个新按钮。”这虽不中听,但话背后是对其研发效率和战略清晰度的质疑。
过去几年,苹果尝试将部分制造环节从中国转移至印度,以应对地缘政治影响。
Tata集团承担iPhone代工,但产线良品率仅85%,相比中国成熟供应链,差距明显。最后还是中国工程师赴印“手把手教学”,才维持住基本产能。
与此同时,中国零部件供应商的技术正在反超原有巨头。以内存为例,长江存储在2024年率先实现290层堆叠,混合键合专利数量超出SK海力士十倍以上。
在屏幕领域,中国出货量已占全球70%,京东方等厂商正逐步逼近三星的高端面板技术。这些变化,意味着苹果的核心供应优势,正从日韩向中国加速转移。
有人会说,iPhone 17卖得也不错,用户照样愿意买单。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产品热卖并不能掩盖增长的天花板,资本看的是“再下一个十年”。
64岁的库克在带领这个商业帝国时,显得过于稳健。在AI、电动车、XR等新战场上,苹果越来越像一个守城者,不再具备“拿第一把刀冲上去”的势头。
资本不是不信iPhone,而是不信苹果还能造出“下一个iPhone”。果粉可以为情怀买单,但估值需要靠创新支撑。当苹果选择用“硬件升级”来填补“技术焦虑”时,资本已经做出了回应——撤资。
iPhone 17的热卖,是果粉情怀的胜利,但市值的下跌,是资本对苹果未来想象力的冷却。两者并不矛盾,只是从不同维度映照了同一家公司当下的状态。
**苹果依旧强大,但这种强大正逐渐变成惯性。**如果说它仍在奔跑,那可能是因为过去积累的势能还没用完。而当产业创新的主战场从欧美向中国转移,当安卓阵营不再只是模仿者,苹果将不得不重新回答那个问题:你的优势,还剩多少?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