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鲜血和生命诠释国际主义精神(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办“为了共同的事业——从西班牙战场到中国抗日战场”专题展览。 燕 翔摄(影像中国)

1937年,延安挂起西班牙语横幅标语:向英勇的西班牙人民致敬。 资料图片

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赠予国际纵队中国支队的锦旗。 资料图片

国际纵队中外志愿者在法国戈尔斯营地合影。 资料图片

中国志愿者刘景田在西班牙战场抢救伤员。 资料图片

巴黎《救国时报》赠予西班牙前线参战全体中国同志的锦旗上写道: 东战场,西战场,相隔几万里,关系文化的兴亡。咱们所拼命的,是对侵略的抵抗。咱们要贯彻的,是民主的主张。你们为西班牙伟大民族而受伤。你们流的血是自由神下凡的红光。你们的英勇消息,充满了我们的心腔,好比是冬天的太阳。你们打胜仗,便是我们打胜仗。请你们放心,祖国的责任有我们担当。向前创造吧!直等到法西斯消灭,民为王,有四万万同胞,欢迎你们回故乡。啊,何必回故乡?看,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类是兄弟姊妹,全世界是咱们的家乡。 图为巴黎《救国时报》赠予西班牙前线参战全体中国同志的锦旗。 资料图片

位于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的国际纵队纪念碑。 本报记者 许海林摄

“中西人民联合起来!打倒人类公敌——法西斯蒂!”锦旗上的题词铿锵有力,锦旗前的战士目光坚毅。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办的“为了共同的事业——从西班牙战场到中国抗日战场”专题展览上,一张黑白照片格外引人注目。照片由中国共产党党员、国际纵队中国志愿者谢唯进捐赠,不仅展现了80多年前中国志愿者在西班牙内战中的英勇形象,也铭记着中国人民支持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主义精神。

中国志愿者与各国勇士并肩作战——

参与马德里保卫战、布鲁内特战役等关键战斗,在前线、后勤、医疗、救济和宣传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公然支持佛朗哥叛军,不仅提供大量武器装备,还直接出兵。来自50多个国家的4万多名志愿者组成国际纵队,奔赴西班牙,支援反法西斯斗争。一批中国志愿者跨越千山万水,在西班牙战场与各国勇士并肩作战。

这些中国志愿者中,有受组织派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有正在海外求学的知识分子,也有旅居欧洲的华侨工人。尽管背景各异,他们怀着共同的反法西斯信念,参与了马德里保卫战、布鲁内特战役等关键战斗,在前线、后勤、医疗、救济和宣传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用鲜血和生命诠释国际主义精神,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史上留下不朽印记。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关注并支持中国志愿者的义举,号召中西人民精诚团结、相互支援。1937年5月,毛泽东写下《中华苏维埃政府致西班牙人民书》,声援反法西斯斗争:“中国人民的斗争是不能与你们在西班牙的斗争分开的。中国共产党现在正以反对日本法西斯蒂的斗争来帮助和鼓励你们西班牙的人民。”朱德、周恩来和彭德怀向中国志愿者赠送锦旗,题词:“中西人民联合起来!打倒人类公敌——法西斯蒂!”以此表明中国共产党践行国际主义的坚定决心。

1938年秋,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宣布解散国际纵队,11月起志愿者陆续撤出西班牙。次年,大批志愿者转移至法国。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志愿者坚持斗争,创办刊物《中国新闻》,宣传中国抗战。1939年7月7日,中国志愿者在营地举办“七七事变两周年”纪念活动,声援祖国抗战。他们还以集体名义写信明志:“每念故国,无任神驰,一俟恢复自由,当即重整戎装,归赴远东前线。”谢唯进在日记中写道:“大家心思中,视中国之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之胜利;现在全世界上只有中国负起武装抵抗法西斯侵略,消灭国际法西斯在东方之支柱。”

共同信念将人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西班牙人在街头认出中国志愿者,一拥而上抱住,用西班牙语高呼:“谢谢你,中国人!”

今天看到展览中的照片,仿佛还能听到那个年代炮弹的呼啸与战士的呐喊,还有那些为人类自由而战的中国志愿者的坚定誓言。遗憾的是,根据现存档案,目前能够确认姓名的中国志愿者仅10余人。谢唯进的养女谢进珍回忆说,父亲生前曾反复叮嘱,他珍藏的西班牙内战资料比生命更重要。

谢唯进出身于一个开明士绅家庭。1916年考入上海南洋中学后,他开始积极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五四运动期间,他成为学校参加上海学生联合会的代表,救亡图存信念愈加坚定。1919年10月,谢唯进赴法国勤工俭学,随后辗转英国、德国深造,与朱德、孙炳文等留欧同学志同道合,积极投身旅欧中国青年共产主义运动。

1925年,谢唯进加入旅欧共青团,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此后,他长期从事新闻宣传与国际联络工作,用文字将中国革命的声音传向世界。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谢唯进毅然南下,于1937年4月加入国际纵队。因熟悉政治理论和多种语言,他被编入国际纵队第11旅反坦克部队担任政委,后又转入奥地利营机关枪连。

战场上,来自山东的张瑞书抬着担架在炮火中穿梭,他是中国志愿者中旅居欧洲的华侨工人之一。张瑞书出生于山东鱼台县一个贫困家庭,一战期间赴法务工,1924年进入雷诺汽车厂工作。当时,法国工厂里左翼思潮蓬勃发展,他在工作之余加强文化和政治学习,1925年加入法国共产党。

1936年,张瑞书毅然放弃安稳的工作,加入国际纵队。当年11月28日,他和同厂工友刘景田随队到达国际纵队总部阿尔巴塞特。因年龄偏大,他们被分配到卫生队抬担架。张瑞书后来在延安回忆:“一阵炮火下来的时候,阵地上满是伤员,我同刘老(刘景田)抬起伤员就跑,一口气就是十几公里才能放下。”他的后人孟林明介绍,张瑞书曾因抢救伤兵多次受伤,尽管弹片早已取出,但后背上留下了硕大的伤疤。

来自浙江青田的旅法华侨杨春荣抵达西班牙时已46岁,作为步兵参加了埃布罗河战役,全身多处受伤;曾在法国里昂当工人的李丰宁,在特鲁埃尔作战中负伤,后来成为护士;骑兵闫家治在马德里保卫战等战役中英勇作战,西班牙语流利的张树生被评价为“一名优秀的反法西斯者”……

1937年9月底的一天,张瑞书路过马德里街头的书报亭,偶然看到《画报》杂志封面上刊登着战友给他拍的照片,杂志内还有一篇文章《张和刘》,介绍了他和刘景田在战场上英勇救护伤员的故事。围观的西班牙人认出了张瑞书,一拥而上抱住他,用西班牙语高呼:“谢谢你,中国人!”那一刻,反法西斯的共同信念将人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将斗争精神延续到中国抗战前线——

“以我们那样地大物博、人力丰富的国家,比起西班牙来,还会有更迅速地得到最后胜利的可能”

一次战斗中,谢唯进不幸负伤,被送往贝尼卡西姆战地医院,偶遇了来自纽约的中国青年陈文饶。陈文饶约20岁时从广东移居美国,国学功底深厚、英文流利,多次向纽约《先锋报》投稿报道西班牙内战。谢唯进与陈文饶约定通信联系,将认识的中国志愿者联系起来。可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1938年4月,陈文饶在甘德萨战役中英勇牺牲,年仅24岁。

谢唯进后来又被转至穆尔西亚西番莲医院,在那里与另一名中国志愿者张纪相识。张纪来自湖南长沙,18岁时带着家人倾力积攒的第一年学费,从上海乘船到美国旧金山求学。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怀揣工业报国之志选择矿冶工程专业,后转至明尼苏达大学并于1923年毕业,成为一名工程师。1930年,张纪罹患疾病,又遭遇被解雇的厄运,直到1935年才重新就业,同年加入美国共产党。

1937年3月27日,张纪从纽约乘船前往西班牙。他最初被分配做卡车司机,负责运输物资。此后,又在阿尔瓦塞特国际红色救援军参加过救助工作,也做过后勤服务,还发挥专业特长,在军官训练学校给学员讲授测量知识。1937年7月7日,张纪致信法国巴黎《救国时报》表示:“以我们那样地大物博、人力丰富的国家,比起西班牙来,还会有更迅速地得到最后胜利的可能。”

后来,部分中国志愿者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如愿回国投身抗战,将在西班牙战场的斗争精神延续到中国抗战前线。谢唯进以诊所为掩护在重庆从事地下工作;张瑞书与刘景田结伴到达延安,共同进入中央党校学习,后来还曾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被评为纺纱甲等模范;张纪辗转前往香港,于1940年前后受八路军香港办事处委托,翻译了毛泽东的《论新阶段》。

中国志愿者毅然踏上陌生土地,与世界各国志士并肩作战,把青春与生命奉献给人类共同的和平与正义事业。80多年来,他们的国际主义精神从未褪色。铭记他们的名字,就是铭记中华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贡献。中国志愿者的故事,丰富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叙事。他们超越民族和国界的国际主义精神,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精神资源,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

(隗敏、杨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文仙为该所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24日 17 版)

隗 敏 杨 光 王文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4

标签:历史   铭记   鲜血   生命   未来   主义精神   国际   西班牙   中国   志愿者   国际纵队   法西斯   马德里   锦旗   中国共产党   战场   西班牙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