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往事|迎春:六一,怀念逝去的童年

六一,怀念逝去的童年

文/迎春

童年很短,未来很远,生活虽苦,但看到孩子们就甜。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被年龄所困,在风雨中做个大人,在阳光下做个孩子,心中有爱,眼里有光,做自己的太阳。

昨天是六一儿童节,因有事未来得及敲打键盘。在这个孩子们欢庆的日子里,想到了童年二三事。成人的世界要面对太多风雨坎坷,那么在六一儿童节之际,不妨让我们再做一天孩子,肆意欢笑,偷得浮生一日闲。

——写在文前


昨天是六一儿童节,街头巷尾,路过学校、幼儿园、广场,到处是孩子们穿着节日盛装、拿着各种表演道具庆祝六一的身影。此刻,坐在电脑前,敲出“六一”两字时,我又沉浸于孩子们的世界中,脑海中回环往复的始终是他们活泼轻盈的身姿,悦耳动听的童音以及天真无邪的笑脸。

童年,多么美好的时光!它似一杯浓浓的咖啡,暖到你心窝,又似一杯淡淡的茶,让你回味;还似暴风雨后的彩虹,五颜六色,绚丽无比;又似那晚霞后的余光,熠熠生辉,让人流连忘返……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自然没有机器猫、奥特曼和红猫蓝兔,更没有现代孩童从小就可接触的电器化设备,没有电视机,没有电话,没有手机……可大自然却是我们天然的玩具场:一块瓦片,我们会有好几种踢法;几粒小石子,在手中可以自主地上下翻飞,再配以琅琅上口的歌谣,我们会乐此不疲;一个圆孔古钱配几束鸡毛做成的毽子,会在我们的脚下翻转自如,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就连香烟盒叠成的小小元宝,也可以让我们在冬天玩得大汗淋漓。还有捉迷藏、丢沙包、老鹰抓小鸡、捉特务……简单而快乐的游戏总是让我们觉得时间稍纵即逝,根本不顾天色己晚,直到母亲那悠长而焦急的呼唤声声传来,才恋恋不舍地飞也似地回到家里。

记忆中的六一儿童节,没有节日的盛装,没有红色的地毯,没有那五彩斑斓美轮美奂的背景,更没有那悠扬动听震耳欲聋的音响。只有那被母亲洗的发白的衣服,再佩戴上那让我引以为傲的红领巾,走上讲台,双手捧回那小小的一枚奖状,那种自豪感真的是无以言表。

记忆中最为向往的就是本村和周边村放映电影或者是唱古装戏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未必能够看得懂,尤其是一些古装剧目,但那时这些活动对我们却极具诱惑力,不为别的,只图热闹。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放映电影的地方一般是在河滩(方言叫溪滩)的一个拐角处,而这个溪滩夏季的时候常常会发洪水(大家叫山水),很多时候,电影看到中途,只要有一人大喊:山水下来了!所有人就会乱作一团,夺命而逃。有时也会有人起哄乱叫,结果导致电影中途观众四散奔逃。

尤忘不了小时候看电影的那惊险一幕,当时我大约六七岁的光景,半晌时分,父母亲各自抱着弟弟和妹妹,领着我前往溪滩看电影。作为长女的我,手中拿着小板凳紧紧跟随在他们身后,一家五口早早就来到了露天电影场。电影开始没多久,父亲怀中的弟弟睡着了,于是父亲抱着他先行回家了。清楚的记得,那次放映的是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当我聚精会神地与卖花姑娘同悲喜的专注时刻,耳旁突然传来了一声惊叫:山水下来了!于是敏捷起身,不顾一切地抱着小板凳朝着岸上飞跑,也顾不上抱着妹妹的母亲在那里,耳旁充斥的是一片惊恐声、哭喊声。在人潮涌动中,一个趔趄我摔倒了,马上爬起来继续跑,这时候的我,全然投身于奔命中,脑中已然一片空白。听不见母亲焦急的呼喊,听不见孩子们哭爹喊娘的声音……终于我跑到了安全地带。很快,失魂落魄的母亲找到了我,脸色惨白心有余悸地无言以对。现在想来,那时候的父母,安全意识实在不敢恭维,再加之文化生活的匮乏,只要有娱乐的地方就拖家带口的去观赏了。而现代人的安全意识就大大增强了,孩子成了每个家庭的核心,那么危险的地方就算再有诱惑,也断然不会去了。

还记得的是那次邻村唱晋剧,刚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我不顾母亲阻拦,执意要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谁曾想,返回的路上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前座后座都带着玩伴的我拼命地在泥泞的路上冒雨蹬车,屋漏偏逢连阴雨,突然,陈旧的自行车前轮猝不及防地远离车身飞了出去,一下子,全车人集体来了个前滚翻全部躺在了泥水里。好在年小体轻没什么大碍,不敢懈怠,捡回轮胎,分工合作,一个肩扛前轮,两个抬着后轮和车身,三个泥孩就这样在大雨滂沱中跌跌撞撞地回了村,惴惴不安中被母亲劈头盖脸的一顿骂。后来我想,如果是我的孩子这样,我一定不放心他骑车带玩伴走那么远,也不可能在大雨滂沱的时刻,看着淋成落汤鸡的孩子们扛着四分五裂的自行车回来时大骂。许是现在的孩子太金贵?许是做父母的文化素养在提高?

现在想来,如果拍摄抗日剧《地雷战》的话,当时我们的狼狈相,不用化妆也一定是一流的演员了。

在我孩童时的精神世界里,记忆犹新的还有我和妹妹自编自演的对口词,那个时候成了我们家的保留节目。还记得,放学之余,闲暇时候,我和妹妹总在自家的土炕上不断地排演我们的节目,动作自己编,实在想不出来时就只好以踏步代之了。每次出场,总是我和妹妹将手挽成拳头放在胸前,我口喊一二一,然后我们俩分别从土炕的两个角落跑步而出,站在“舞台”中央就你一句我一句的开始了表演,当时的快板句子至今还留存于脑海久久难忘:解放军叔叔心最红,南征北战建奇功,跟着领袖毛泽东,革命路上打先锋……


这样的节目,我们会在每年的正月里去奶奶家表演,去父亲所在工厂表演,然后引来了亲戚和父亲同事们的围观,听到他们啧啧的称赞,那份自豪还是记忆深刻的。

还记得,小时候的我和妹妹,常是穿着母亲巧手编制的毛衣,而毛衣的前胸上母亲总会用不同的颜色织上“爱国”“卫东”这样的字样,这时代的印记不仅刻在了毛衣上,也刻在了我们幼小的心灵中。 尤忘不了的还有那些年在联区工作期间,年年“六一”与孩子们度过的快乐时光。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已为人父为人母;转眼间,儿子的童年也变成了美好的回忆。

上世纪九十年代,儿子的到来让我们如获至宝。入学前的童年时光他是随我们在学校的教师宿舍和中学校园里度过的。

儿子的童年开始有了电视,有了玩具,他的童年与我们的童年相比要丰富多彩多了。不过,上学前更多的时候,学校偌大的操场才是他的乐园。每天,他会拿着一个小小的铁铲,和小玩伴一起,在操场的土地上,草地里不停地挖啊挖,然后将挖出的土搬来搬去,垒来垒去,乐此不疲,常常是饭时或夜幕降临时用各种诱惑才能勉强将他叫回家。

上学了,他开始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六一儿童节,儿子会参加班里编排的各种节目,我们会为他买演出服装和道具以及他喜欢的玩具。节日里,孩子与父母的亲子互动温馨而甜蜜。

转眼间,昔日的顽童己步入青年,步入婚姻,只留那愉快而甜蜜的童年回忆,深藏心中,历久弥新,如在昨天。

童年,那永不复返的美好时光!

今天,当我坐在电脑前敲打这些文字的时候,过去的一幕幕犹如电影一般地在脑海中回映。其实,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片美好却又短暂的记忆,那就是属于宝贵童年的美好回忆。那种记忆是永远无法取代的,它在每一个人心里,就像夏夜璀璨的星空,是永不熄灭的灯。我想,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也就拥有了一双重新审视生活的眼睛,拥有了一份纯真的快乐,拥有一颗闪亮的永不服输的精神依托。

由此,我想到了很多很多……

孩子的心是纯洁无暇的,是天真可爱的,是不掺任何杂质的,是无价的。而成年人的世界呢?充斥着尔虞我诈,阳奉阴违,明争暗斗,什么时候开始,人心开始蒙上了污垢?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可以用童心这面镜子,来审视自己日渐风化了的心灵?

童言无忌,很多时候只有孩子敢一语道破玄机,《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位小男孩,一句话让一个天大的秘密大白于天下。皇帝不敢说,大臣不敢说,臣民不敢说,因为他们遵循的是成人的规则。

然而,历史上,童心未泯的人是不容易被成人世界接纳的,率真者李白得意时就狂言: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失意了就嚷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无庸置疑,他是位真性情的人,然而他的率真有时和浑浊的社会怎么能水乳交融!

我想,一个人能拥有一颗童真的心态,是一种生命的幸运与豁达的可爱之举,只要拥有童心,你就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次失败和挫折。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爱。因为在孩子的眼中,一切坏的东西不坏,丑的东西不丑,可怕的东西不可怕。不为熏心的利欲所动容,不为人情的冷暖而伤感,不为突变的事故而惊慌。

也许世事的沧桑,人心的变幻,生活的无奈,会使很多人戴上世故虚假的面具,习惯了世俗,于是我们的目光和心灵便蒙上了变色镜,看不出世界的画意和人生的诗意了。但一颗晶莹的童心,依然不事雕饰,一袭淡妆,一如清水中的芙蓉亭亭玉立。童真是美丽的,童心是珍贵的,用童心去看世界,世界永远是真实而精彩的。

回首往事,也许有许许多多快乐的事,难忘的事,无论是好是坏,都是童年最宝贵的无法复刻的记忆。

而今,即使我们青春不再,红颜已改;即使我们年事已高,步履蹒跚,但只要我们保持童心童真,就保持了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对世事的达观,对人生的谛解。

保留一份单纯,让我们多一份与人的友善,少一些心灵的冷漠麻木;保留一份单纯,让我们多一份人生的快乐,少一些精神的衰老疲惫;保留一份单纯,让我们多一份奋进的力量,少一些故作高深的看破红尘。

怀念,那永不复返的美好童年!

文章来源:《开元迎春的小屋》

#头条视频创作激励计划#​#头条家时光#​#六一儿童节#​#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4

标签:育儿   汾阳   迎春   童年   往事   童心   母亲   孩子   儿童节   电影   世界   妹妹   时光   童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