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罐广东豆豉鲮鱼的江湖:中华老字号的百年沉浮


CEO速读摘要


核心洞察:

豆豉鲮鱼罐头行业呈现“老字号垄断”格局,技术、供应链与消费者心智构成护城河,新品牌破局需差异化创新。

关键信号:

• 原料(鲮鱼、阳江豆豉)地域性强,老牌锁定上游资源;

• 工艺经验壁垒高,细微偏差影响口感;

• 消费场景固化,佐餐需求增长缓慢。

行动指南:

• 老字号:拓展健康化、年轻化产品线;

• 新入局者:聚焦细分市场(如辣味、即食酱形态),或联合养殖户建立原料优势。


第一章:珠江边的“鱼”与“豉”


1950年代的广东顺德,河网密布,鲮鱼在桑基鱼塘中翻腾。这种多刺的淡水鱼,曾是贫苦人家的无奈选择——肉少骨多,唯有油炸后浸透豆豉,才能压住土腥味。

老渔民陈伯蹲在灶台边,将炸酥的鲮鱼码进陶罐,再铺上一层阳江黑豆豉,淋上熟油,密封后蒸透。

揭开盖时,咸香扑鼻,鱼骨酥软。邻居闻香而来:“陈伯,这法子能存多久?”“至少半年!”——这便是最早的“豆豉鲮鱼”雏形。


第二章:鹰金钱的国营荣光


1958年,广州罐头厂(后更名“鹰金钱”)接到任务:研发出口创汇产品。技术员翻遍岭南食谱,最终锁定豆豉鲮鱼。

“鲮鱼刺多,外国人怎么吃?”有人质疑。厂长拍板:“高温灭菌后鱼骨会软化,这是我们的优势!”

第一批罐头远销东南亚,标签上印着“红棉牌”(后改鹰金钱)。华侨来信:“一罐鱼,半碗乡愁。”

鹰金钱的秘诀:

• 坚持阳江豆豉,发酵足180天;

• 鲮鱼只选3-4两的“青年鱼”,肉质紧而不柴。


第三章:甘竹的逆袭


1980年代,广东顺德人欧鉴明创办“甘竹罐头厂”,彼时鹰金钱已垄断市场。欧鉴明发现:国营厂重出口,内销罐头豆豉少、油多,口感粗糙。

他决定“反其道而行”:

• 加豆豉——每罐多放10%,咸香更浓;

• 减油——炸鱼后用吸油纸处理,避免油腻;

• 玻璃瓶——透明包装让消费者看清真材实料。

广告词“甘竹罐头,甘香可口”传遍珠三角。主妇们说:“炒油麦菜放两勺,连盐都不用加!”


第四章:珠江桥的出海野心


同期,广东粮油进出口公司推出“珠江桥牌”,目标直指欧美超市。外国质检员皱眉:“鱼罐头怎么能带骨头?”珠江桥的答复堪称经典:

“这是中国特色——骨头含钙,酥软可食。”

他们用数据说话:

• 121℃高温灭菌,致病菌存活率为零;

• 通过美国FDA检测,贴上“健康零食”标签。


金科呼唤:老字号要守,但更要变


21世纪初,某新品牌试图破局,却惨败收场。原因藏在细节里:

1. 鲮鱼断供——淡水养殖萎缩,老牌早已签下长期合约;

2. 工艺偏差——新厂油炸火候不稳,鱼块易碎;

3. 消费者不买账——“试过一圈,还是甘竹最对味。”

一位行业老匠人叹息:“这行当,光有钱不行,还得有‘手气’。”(注:广东话,指经验与运气)

如今,鹰金钱推出“低盐版”迎合健康潮流;甘竹在直播间教年轻人用罐头做煲仔饭;珠江桥则玩起联名,推出“鲮鱼意面酱”。

而市井依然流传着那个真理:

“判断广东人是否地道,就看他家冰箱有没有一罐豆豉鲮鱼。”


精英高管自查清单


1. 我们的产品是否具备不可复制的“手工艺”壁垒?

2. 核心原料供应链是否被竞争对手垄断?

3. 消费者对传统口味的依赖是否阻碍创新接受度?

4. 是否有数据证明新品类能突破地域限制?

5. 品牌故事能否打动Z世代为情怀买单?

6. 是否过度依赖单一渠道(如线下商超)?


决策辅助工具包


工具1:老字号价值评估

• 若品牌历史超30年,可提炼“古法工艺”标签,但需匹配年轻化营销(如短视频复刻经典吃法)。

工具2:新品类试错策略

• 小批量推出实验性产品(如豆豉鲮鱼拌饭酱),通过私域社群收集反馈,避免大规模投产风险。

工具3:供应链备份方案

• 调研越南、泰国鲮鱼养殖成本,应对国内原料波动,但需提前测试风味差异。


互动环节

“如果让你改良豆豉鲮鱼罐头,你会优先创新口味(如麻辣、咖喱),还是颠覆形态(如即食酱、零食鱼脆)?为什么?”

(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选择与理由,我们将抽取3位读者赠送老字号罐头盲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美食   鲮鱼   豆豉   老字号   广东   中华   江湖   罐头   珠江   阳江   金钱   原料   消费者   鱼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