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从听见真话开始
那天的一节心理辅导课,给了我执教生涯中一次不小的“震撼”。
我们正在演练一个经典沟通工具
——“我信息”。
我耐心地引导:当朋友迟到时,不要说“你怎么又迟到!”,
而要说“你迟到让我感到有些不舒服,因为我希望我们能遵守约定……”
公式完美,逻辑清晰,情真意切。
然而,孩子们笑了。
不是赞同的笑,是一种“老师您太天真了”的笑。
“老师,这对朋友说太假了!”一个男孩率先喊出来。
“对啊,好哥们儿之间这么说,多生分啊!”另一个附和。
“我们一般就说——‘你咋才来!你让我不爽了!’”
“不爽给我压着!”
几个孩子异口同声,还配上了一个“锁喉”的玩笑动作。
教室里瞬间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而我,却陷入了沉思。
课后,课程评价里依然写着“很好”、“很好”。
但我知道,今天这堂课,真正宝贵的收获,是那句响亮的——“太假了”。
一、 理想与现实的“壁”:我们教的,真是他们需要的吗?
孩子们的反应,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教育中一个长期存在的裂痕:
我们提供的是“标准答案”,他们面对的却是“真实江湖”。
在我们构想的理想国里,沟通是理性、温和、充满尊重的。
但在七年级孩子们的“江湖”里,友谊是通过嬉笑打闹、互怼互嘲来巩固的。
“给我压着”这种看似粗暴的表达,在他们的语境里,并非恶意,而是一种亲密的确认
——只有“自己人”,才不需要那些客套的礼貌。
这不禁让我们反思:
品格与心理教育,究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背诵“正确的句子”,还是为了培养他们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处理关系的能力?
二、 解码七年级:他们要的不是“公式”,是“功夫”
七年级的孩子,半熟未熟。他们抗拒说教,渴望真诚;
他们鄙视形式,崇拜“义气”。
他们的世界,有自己的运行法则。
他们反感“假”: 任何显得刻意、不自然、脱离真实语境的表达,都会被他们敏锐地识别为“虚伪”并加以排斥。
他们崇尚“真”: 这种“真”,可能粗糙,可能直接,甚至带着点攻击性,但在他们看来,那才是“自己人”该有的样子。
他们需要“有用”: 一个不能在他们与朋友、父母发生真实冲突时派上用场的技巧,就是无用的“花架子”。
所以,问题不在于“我信息”这个工具本身不好,而在于我们如何“交付”它。
当孩子说“太假了”,他们其实在说:
“老师,你给的这把‘宝剑’好看是好看,但在我的‘江湖’里打架不顺手啊!”
三、 破局之路:从“灌输标准答案”到“锻造应变智慧”
孩子们的“叛逆”,恰恰为我们指明了改进的方向。
首先,我要真诚地感谢那群敢于说“太假”的孩子。
下一次,我会这样说:
“你们说得太对了!跟好哥们儿这么文绉绉的,确实挺怪的。谢谢你们教会老师你们的‘行话’!”
先站在他们的世界里,获得入场券,而不是硬把他们拉进我们的世界。
与其教“我信息”的完美公式,不如和孩子们一起探讨:
“除了‘给我压着’,有没有既能表达不满,又不伤和气的说法?”
“当‘给我压着’解决不了问题,对方真的屡次不尊重你时,我们有没有更高级的‘武器’?”
“对朋友可以‘压着’,那如果对象是父母、老师,我们该怎么调整‘战术’?”
让沟通技巧从“一把精致的宝剑”变成一套包含不同尺寸、不同用处的“瑞士军刀”。
我们最终要培养的,不是背诵“我感到不舒服”的学生,
而是具备共情能力(能体察对方行为带给自己的感受)、
自我认知能力(能明晰自己的需求)
和情境判断力(知道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用什么方式表达)的人。
“我信息”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内在的思维过程,至于外在表达,完全可以而且应该——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进行本土化改造。
结语:听见“太假”,是教育真正的开始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居高临下的灌输,而是一次次共同面对的探索。
当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太假了”时,那不是一个失败的瞬间,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信号。
它说明我们的课堂足够安全,他们敢于说真话;
它说明我们的孩子正在思考,没有被标准答案驯服。
是我们该俯下身来,认真倾听他们“江湖”里的规则,然后,和他们一起,锻造出真正能护送他们闯荡世界的铠甲与功夫。
这功夫,始于真诚,归于智慧。
#青春期孩子的事##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