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不到72小时,央视3次点名全红婵,释放2大信号,果然不简单

文|生生

编辑|黄毅来了


十一月初,全红婵复出首秀拿下自己的十五运首金。

从亮相到夺冠,央视连发三条文章点名全红婵,篇幅不长却字字核心,释放出两大信号。

01

别看如今的全红婵是跳水队的核心人物。

早在11年前,她还是个在操场上玩跳格子游戏的小女孩。

命运的转机就出现在她跳格子的那一刻。

陈华明教练发现了她超乎常人的跳跃力,选中其参与了跳水训练,自此远离家乡前往湛江。

从泳池到跳台,重复上万次的起跳入水成了她的日常。

后来的某次采访中,她轻描淡写的提及童年时的恐惧:

“我很小的时候,第一次站上台子时,手和腿都是抖的。”

可即便心中早已被害怕填满,她还是选择用“多跳几次”来克服心中的恐惧。

没人知道,那些“多跳几次”中,藏着多少孩子的眼泪的咬牙坚持。

这份坚持,让她14岁就站上了东京奥运的领奖台上。

可光环之下,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她得奖时,万人赞颂其“天才少女”,却也不乏有人觉得是瘦小的身形给了她太多的优势。

直到今年五月,她因旧伤复发,暂时退赛。

网友转而开始将镜头聚焦在她的私下的状态上。

那段时间,“全红婵发胖”的话题在热榜久居不下。

网友们议论的话题也从“天才少女”的吹捧开始偏向“她是不是要放弃了”的质疑。

面对争议,全红婵没有丝毫的回应。

只是在十月份悄然宣布了复出参赛的消息。

可这则消息非但没有让讨论停止,反而掀起了新一波质疑。

外界纷纷开始担心起了她到底能不能恢复状态。

随着比赛的开始,从央视第一次点名时的“第一轮 76.50 分暂列第一”,到第三次发文里的“3 跳稳定发挥,总成绩 235.86 分排名第一”。

全红婵用行动给出了她的回应“法拉利胖了也是法拉利”。

她的能力,不是靠天赋躺平,也不是靠瘦小身形的优势。

而央视在赛后连发三条的点名赞叹,看似寻常,实则释放出两大关键信号。

02

央视第一次点名全红婵,是在她亮相女团双人女团十米台的那一刻。

标题直接点出“全红婵伤愈首秀”,特意强调了比分和排名第一的信息。

这个细节看似普通,却藏着对她伤愈后的关注。

此前外界对她质疑四起,而首跳的稳定,恰恰打破了这份顾虑。

熟悉跳水的观众都知道,双人项目最考验配合和稳定性。

尤其是全红婵伤愈后首次搭档新队友王伟莹。

两人需要在短时间内磨合节奏同步动作。

但全红婵做到了,从起跳到入水,她的动作依旧干净利落,水花控制的十分稳定。

和队友王伟莹的配合算不上绝对的完美无瑕,却全程没有失误。

央视的第二次点名,直接用“全红婵伤愈首秀夺冠”官宣结果。

特意标注的广东队,是把她这次的首秀和团队冠军绑定,既肯定了她的个人表现,同时还暗示了她对于团队的“保底作用”。

央视的第三次点名,则是对全红婵稳定性的肯定:

“全红婵还是全红婵,三跳发挥稳定。”

还在文章下方附上了她的三跳合集。

言语看似简练,却道破了其稳定的核心。

即便经历伤病调整,全红婵的竞技状态没有出现起伏。

三跳中,她的助跑节奏、空中姿态、入水角度始终保持一致。

这些足以说明她的伤病恢复已达竞技标准,技术动作的稳定性没有因伤痛而下降。

或许对中国跳水队而言,全红婵的稳定远比夺冠更重要。

全红婵作为新生代选手中的佼佼者,她的状态直接关系到未来几年女子跳水的竞争力。

此前伤病消息传出时,外界不乏“天才是否会昙花一现”的猜测。

而这次伤愈首秀,她用 3 跳稳定发挥、助力团队卫冕的表现,给出了最好的回应。

央视 3 次点名反复强调“伤愈、稳定”二词,其实是在向大众传递一个信号:

全红婵已顺利度过伤病期,她稳定输出的能力,将继续成为跳水队在女子 10 米台项目上的定心丸。

如果说伤愈复出的稳定性,是全红婵给中国跳水队的“基础保障”。

那么央视 3 次点名中对“团队”的强调,则释放出第二个关键信号。

03

央视的三次点名,虽然大意还是庆祝夺冠,但却多次提及“广东队卫冕”。

可见,全红婵的首秀不是个人表演,而是团队夺冠的关键一环。

在女子团体赛中,双人 10 米台的成绩直接影响团队总分走势。

全红婵和王伟莹拿下该项目第一,为广东队奠定了领先基础。

后续队友陈艺文、谢佩铃等在单人项目的发挥,也因前期的分数优势更显从容。

细看这些年全红婵的比赛项目,2021 年东京奥运会,14 岁的她以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冠。

那时外界对她的印象是“天赋型选手”,关注的是她“一跳成名”的传奇。

2022 年世锦赛,她在单人、双人项目双线作战,开始学习配合队友。

到了本届全运会,她作为广东队的核心成员,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双人项目,还要在训练中配合年轻队友调整动作。

这种从“关注个人成绩”到“重视团队胜利”的转变,正是官方想要凸显的。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单个项目的冠军,更是能带动团队的核心选手。

她没有因为“天才少女”的标签变得浮躁,反而在团队中学会了担当。

以往提到全红婵,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她的“水花消失术”。

而这次全运会后,更多人记住的是她夺冠后拥抱队友的画面,是她赛后采访时对团队的感谢。

这些表述都证实着,全红婵的成功不是靠一时的天赋爆发,而是靠伤病后的坚持、与团队的磨合,靠日复一日对技术细节的打磨。

这也给中国跳水的新生代选手传递了一个信号:

真正的强者,既要能在单人项目中突破自我,也要能在团队中扛起责任。

结语

如今的全红婵,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天才少女”可以定义。

她不仅是跳水队的“定心丸”,更是能带领团队前行的核心力量。

她存在的意义,不在于拿了多少金牌,而在于无论顺境逆境,都能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部分参考资料来源:

光明网|全红婵!夺冠!

荆楚网|全红婵伤愈复出首秀夺冠,时隔183天携王伟莹摘全运会女团双人10米台金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标签:体育   信号   央视   小时   团队   稳定   双人   队友   伤病   项目   核心   广东   全运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