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寒露,牢记:1不去,2不动,3不出,4不空,5不吃,别不懂

诗云:“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当清晨的草木凝结起第一滴清冷的露珠,我们将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寒露

寒露,是深秋的号角,标志着气候从凉爽向寒冷的转折。此时,天地间阳气渐退,阴气渐生,自然界的“收”与“藏”成为主旋律。老辈人经常告诉我们,要顺应天时,方能身体安康,家宅兴旺。明日寒露,请您务必牢记这“1不去,2不动,3不出,4不空,5不吃”的讲究,为秋冬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1不去


不去深山幽谷


寒露之后,深山幽谷之中由于日照减少,湿气与寒气积聚最深,易生瘴疠之气。此时去这些地方,容易感受寒湿邪气,引发关节疼痛、风寒感冒等。从现代科学角度看,这些地方昼夜温差极大,路滑难行,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应选择阳光明媚的午后,在开阔的公园、郊野进行适度的户外活动。

2不动


不动气、不动火


不动气


深秋时节,万物萧瑟,人的情绪也容易随之低落、悲忧。中医认为“悲则气消”,过度的悲伤和怒气会耗散人体的正气。此时务必保持情绪稳定,遇事多包容,可通过聆听舒缓音乐、与友人品茶谈心等方式,涵养心神,做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不动“火”


此处“火”一指熬夜耗神。寒露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熬夜会严重损耗阴血,导致虚火上炎,引发口干、咽痛等问题。二指过度剧烈的运动。此时不应像夏天那样大汗淋漓,以免阳气外泄,应转为太极、慢走、瑜伽等平和的运动方式。


3不出


头部不出风、脚步不受凉、腹部不受寒


“头为诸阳之会”,全身的阳气最容易从头部散失。寒露风起,出门时,尤其是早晚,最好戴上帽子或围上丝巾,保护头部和后颈的“风池”、“风府”穴,防止风寒入侵。

“寒从脚起”,脚部离心脏最远,脂肪层薄,是最易受寒的部位。切记不要再赤脚或穿凉鞋,应换上能包裹脚踝的鞋袜,坚持每晚用热水泡脚,这是最简单有效的驱寒保暖法。

腹部受寒,易导致脾胃虚寒,引起腹痛、腹泻。尤其对女性而言,更是关乎健康。夜晚睡觉要盖好被子,白天可穿一件贴身的背心或使用腹带,确保腹部时刻温暖


4不


米缸不空、水杯不空、心头不空、冰箱不空


这是老传统,象征着家宅富足,衣食无忧。在寒露这个收获与储备的时节,将米缸装满,寓意着为整个冬天储备了充足的“底气”,体现了中国人对安稳生活的朴素祈愿。


水杯不空,秋燥愈发明显,人体极易缺水。手边常备一杯温水,时时小口慢饮,能有效滋润肺腑,缓解皮肤和呼吸道的干燥,是应对秋燥最直接的方法。

心头不空,即内心不空虚。秋日易生悲愁,更要主动充实内心。可以培养静心养性的爱好,如读书、习字、养花,让精神世界丰盈,才能有效抵御外界的肃杀之气。


冰箱不空(适度),此处非指塞满剩菜,而是有规划地储备一些耐存放的根茎类蔬菜、水果以及优质的蛋白质食物,以备天气突变时不慌不忙,体现了现代生活的智慧与从容。


5不吃


不吃寒凉生冷、不吃辛辣爆炒、不吃肥甘厚腻、不吃隔夜剩菜、不吃未熟果实


不吃寒凉生冷,如冰淇淋、冷饮、生鱼片等。寒露时节脾胃功能减弱,此类食物会直接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运化失常,内生湿寒。

不吃辛辣爆炒,如麻辣火锅、炸鸡、烧烤等。秋燥当令,过食辛辣会大量耗伤人体津液,导致“上火”,出现咽喉肿痛、便秘、皮肤干燥等问题。


不吃肥甘厚腻,如过于油腻的肥肉、月饼、甜腻点心等。这些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助湿生痰,不利于秋冬的“收藏”。


不吃隔夜剩菜,天气转凉,但细菌依然活跃。剩菜不仅营养价值下降,且易变质,食用后可能引发肠胃疾病,得不偿失。

不吃未熟果实, 寒露是收获的季节,但切记不要食用未完全成熟或性质寒凉的瓜果(如西瓜、甜瓜),以免损伤身体阳气。


大家要记住,寒露,是自然发给我们的换季提醒。这些看似繁琐的“老讲究”,实则凝聚了先人“顺天应时”的养生大智慧。它们关乎健康,也关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明日寒露,愿您能谨记这些叮嘱,从身到心,做好充分的准备。让我们以最饱满的状态,迎接冬天的到来,安稳过渡,福寿安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8

标签:养生   寒露   明日   阳气   剩菜   脾胃   寒凉   深山幽谷   辛辣   安康   腹部   米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