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早恋更可怕!”中学生毒友谊正在迅速蔓延,家长要提高警惕

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那个朋友不好,别跟他玩了!”

青春期的孩子大家是不是觉得难以理解?

孩子们以前还会分享自己在学校发生的趣事,后来就变得经常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谁也不搭理。

大家以为这是孩子们青春期的叛逆行为吗?

其实他可能正在被一段隐蔽的毒友谊影响!

孩子的心理在经历一场风暴

孩子突然变得沉默或易怒,你觉得是叛逆期到了?你或许会直接告诉他:“那个朋友不好,别跟他玩了。”

但请注意,这句话非但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他彻底停止向你倾诉。

孩子的内心正在经历复杂的变化,有时问题就出在那些看似正常的友谊上。

很多时候那些突然的沉默、莫名其妙的暴躁,甚至是一些你看不懂的小动作,都不是冲着你来的,那是一个求救信号。

孩子的世界很小,小到只能装下学校、家庭和朋友,当这个世界里刮起风暴,他们稚嫩的心灵根本无法承受。

学业的压力像不断堆高的巨石,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而比这更隐蔽、更伤人的,是某些悄然变质的友谊。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有几个好朋友,但却常常忽略一种后台程序式的消耗“毒友谊”。

它不像校园霸凌那样明火执仗,却在无声中扭曲孩子的价值观,消耗他们的能量,它不是一场急症,而是一种缓慢侵蚀的内伤。

这种“毒友谊”有几张常见的脸孔,每一种都足以让孩子的世界观产生裂痕。

第一种是“炫耀型”朋友,他会不经意地展示新买的昂贵球鞋,或是轻描淡写地提起假期去了哪个国家。

他不是在分享,他是在用物质的优越感,在你孩子的心里种下一根刺,让自卑和焦虑生根发芽。

孩子会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家庭不够好,是不是自己不配拥有这些。

第二种是“两面派”朋友,他在你孩子面前亲密无间,背后却在另一个圈子里散播谣言、恶意中伤。

这种背叛的杀伤力是核弹级的,它会让一个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第一次尝到人性的复杂与冰冷,从此对“信任”这个词充满怀疑,变得多疑、敏感。

最可怕的是第三种,“伪学渣”朋友,他每天拉着你的孩子打游戏、聊八卦,信誓旦旦地说“学习有什么用,一起躺平才快乐”。

可转过身他却在你看不到的深夜里疯狂刷题,等到成绩出来,巨大的落差会彻底击垮你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他会觉得,自己被最信任的伙伴给骗了。

最没用的那句话就是:“别跟他玩了”

当孩子向你流露出哪怕一丝一毫的困扰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这朋友不好,以后别跟他玩了”?

这句话可能是天下父母最本能、也最无效的“解决方案”,它就像试图通过删除桌面快捷方式来卸载一个顽固软件,不仅没用,反而会触发系统的“访问被拒绝”警告。

你直接否定他的朋友,等于否定了他的眼光、他的情感、他的一部分世界。

他会觉得你不理解他,甚至会为了维护那段“友谊”的正确性,而站到你的对立面。

你越是禁止,他可能越是要捍卫,结果就是沟通的大门“砰”地一声被关上,你彻底失去了了解内情的机会。

那该怎么办?别急着当“消防员”去灭火,先试着当一个“气象员”,去观察和理解这场风暴。

关键在于沟通,但不是说教式的审问,而是安全模式下的对话,当孩子向你倾诉时,收起你的评判。

第一句话应该是确认他的感受:“听起来,你因为这件事感觉很难过很生气,对吗?”让他知道,他的情绪是被看见、被接纳的。

然后像一个侦探一样,引导他描述细节,但保持中立,“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你当时是什么感觉?”多问“什么”,少问“为什么”。

让他自己去复盘整件事,让他自己去看见那段关系里的不舒服,最重要的,是帮他建立一个强大的内在价值坐标。

帮他找到除了成绩、除了物质之外,他自己的闪光点,他画画很好?他很会讲笑话?他跑步飞快?这些才是他真正的“核心资产”。

一个知道自己价值在哪里的孩子,外界的攀比和贬低,就很难再撼动他。

教他相信自己的“情绪仪表盘”,一段健康的关系,会让你感觉被充电、被点亮。

而一段有毒的关系,只会让你感觉被消耗、电量耗尽,让他相信这种直觉,这是他保护自己最强大的武器。

你需要一个情绪泄洪口

有时候道理都懂,但情绪就是过不去,那些积压在心里的委屈、愤怒、压力,就像即将决堤的洪水,必须找到一个出口。

你可以给他提供一个“情绪工具箱”,最直接的是身体的释放,去跑几圈,去打打球,甚至对着枕头捶几下,把那些说不出的能量,变成汗水蒸发掉。

身体的疲惫有时恰恰是精神的解药,或者去接触大自然,去淋一场雨,去听听风声,或者只是在公园的长椅上发发呆。

大自然有一种神奇的疗愈力,它能把人从复杂的情绪旋涡里暂时抽离出来。

给他一个可以绝对私密的表达空间,一个带锁的日记本,一个手机备忘录,或者一个约定好的“树洞信箱”。

让他可以把所有无法言说的东西,安全地“倒”出来,而不必担心被评判。

还可以试试一些小小的仪式感,把烦恼写在纸条上,然后撕掉、烧掉,或者用一个瓶子装起来埋掉。

这种看似有些幼稚的仪式,其实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它在告诉内心:这件事已经处理完毕了。

因为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永不“中毒”,而是拥有了自我诊断、自我修复、自我升级的能力。

到那时他就是自己人生最厉害的系统架构师。

结语

看完这些 “毒友谊” 的案例,相信不少家长都捏了把冷汗。

咱们常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青春期的孩子偏偏觉得 “讲义气比对错更重要”。

这里想抛几个扎心问题给大家:当你发现孩子正被 “毒友谊” 裹挟,是会像有些家长那样直接没收手机、禁止来往,还是愿意花时间陪孩子拆解 “朋友” 的真实面目?

信源:抖音--2024年5月6日--CCTV健康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5

标签:育儿   友谊   早恋   中学生   家长   孩子   朋友   苏木   情绪   青春期   感觉   消耗   强大   不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