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的华为,无疑是中国科技企业中的佼佼者。这一年,华为全年营收几乎达到阿里与腾讯的两倍,以绝对优势领跑行业。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让所有华为人都难以展露笑颜。
时间回溯到 2018 年 12 月 1 日,孟晚舟在加拿大温哥华国际机场中转时,遭遇了一场不寻常的 “例行检查”。加拿大方面以检查为名,要求她交出手机和密码,并非法扣押长达 3 小时,随后将其带走。美方给出的理由是,认为孟晚舟为了 5.6 亿美元的贷款额度欺诈汇丰银行。
但只要看看华为 2019 年的年报,就会发现这个理由多么站不住脚。当年华为全年营收 8588 亿元,净利润 627 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更是高达 914 亿元。手握近千亿元现金流的华为 CFO 孟晚舟,怎么可能为了区区 5.6 亿美元的信贷额度去欺诈?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汇丰起诉华为之后,其之前涉及洗钱的指控以及 19.2 亿美元的罚金竟被神奇地撤销。当时负责华为业务的高管托马斯也提前退休,随后便杳无音信。紧接着,美国联邦调查局突袭了华为实验室,还强迫欧洲国家取消华为参与的 5G 项目订单。年底,美国发布实体名单,试图彻底切断华为的发展之路。
制裁华为的真相,其实早已被一句话道破:“我们不能允许任何其他国家在这一重要领域超越美国。” 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遏制中国高端产业的崛起。华为之所以成为焦点,源于其极高的自研程度。美方本想通过制裁华为,威慑全球产业链选边站队,却没想到华为硬生生扛过了四轮制裁。
或许有人会疑惑,全球化本是美国倡导的,怎么会自己打破规则?看看当年日本半导体产业的遭遇,答案便一目了然。上世纪 80 年代,日本在多个高端领域发力,半导体全球市占率达到 50%,DRAM 更是超过 80%,全世界几乎都在使用日本芯片。索尼、东芝、NEC 在电子市场势不可挡,汽车产业也超越了底特律,美国人甚至造出 “Japan Inc” 一词来形容日本企业的强势。
随后,美国开始行动。以东芝与苏联勾结为借口,对日本半导体产业大肆打压,强迫日本签署美日半导体协定。其中核心条款包括日本厂商必须公开成本,售价不得低于 “公平价格”,强制开放日本市场 20% 的份额给美国芯片厂商,还要分享工艺与制造流程,让美方获取内部情报。
面对这样羞辱性的协议,日本选择了低头。结局众所周知,日本制造业发展陷入停滞,无奈转向金融房地产寻求出路,却在 90 年代遭遇泡沫破裂,从此一蹶不振,陷入了 “失去的三十年”。如今华为的境遇,与当年的东芝何其相似,都是大国博弈中的棋子。
那段时间,国内媒体纷纷支持华为,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扣上 “爱国营销” 的帽子。但从任正非的采访中能清晰看到,华为始终从企业角度看待问题,“不能说用华为产品就是爱国,不用就不是爱国,华为只是一个商品,把华为代表中国,我还没有这么大的光荣。”
四轮制裁下,华为的发展确实遭遇重创。2021 年,华为全年营收仅 6300 多亿元。由于 IT 业务早年已实现自研,受影响相对较小,但消费者业务因过于依赖全球化分工,营收直接减半。正如华为自己反思的,“如果说有什么后悔的话,就是我们特别相信全球化分工,从来没有想过这块业务会被搞残掉。”
但华为并未因此气馁,而是启动了 “南泥湾计划”,其中最关键的三张王牌是海思、鸿蒙和产业链。在芯片加工方面,尽管无法使用台积电的 EUV 光刻机,海思通过研发新工艺,利用中芯国际的 DUV 光刻机实现了 7 纳米制程的突破。
解决了 “缺芯” 问题,鸿蒙则着手解决 “少魂”。鸿蒙是华为自研的操作系统,2015 年立项时主要应用于智能家居场景。此前,微软与诺基亚合作的 Windows phone、三星与英特尔合作的 Tizen,以及阿里巴巴的云 OS 等,都因缺乏生态支撑而失败。为避免重蹈覆辙,2019 年华为在广东东莞松山湖园区展开 “松湖会战”。
2000 名 HMS core 研发工程师用 300 多个日夜,将鸿蒙的应用场景扩展到手机、电脑等领域。同时,华为呼吁国内互联网公司共同参与开发,“希望大家一起携手来打造更强大的鸿蒙 OS”。上海交通大学还成立了全国第一家 open Harmony 技术俱乐部,凝聚校内对鸿蒙感兴趣的学生参与生态建设。三年内,先后有 200 多家企业加入研发,众志成城之下,鸿蒙终于构建起自己的生态。
最后一张王牌是产业链。四轮制裁下,华为几乎与全球产业链脱钩,但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集群。芯片加工被制裁,中芯国际接手;屏幕被制裁,京东方、天马、华兴光电全面上线;指纹识别模块被制裁,华为自研超声波模组。此外,长鑫负责内存,兆易专注闪存,纳芯微研发电源,比亚迪电子打造结构件…… 几百家国内供应商齐心协力,让华为 Mate 30 系列的国产零部件比例从三成,在两年后的 Mate 40 E 系列中提升至近六成。
经过三年蛰伏,2023 年 8 月 29 日,雷蒙多访华期间,华为 Mate 60 Pro 毫无征兆地在商城上架发售,引发网友热议。开售第一周就卖出 27.6 万台,2024 年 6 月底,Mate 60 系列销量突破 1000 万台,带领华为以 17.5% 的市场份额重回中国手机市场第一。随着 Mate 60 吹响反击号角,华为 2023 年全年营收达 7041.74 亿元,2024 年更是达到 8620.72 亿元,即将重返民企第一的位置。
回首过往,华为已跨越重重难关。有了大家的支持,未来充满希望,只要齐心协力,便能再创辉煌。
中国科技企业的发展各有路径,小霸王、酷派因模仿和错判时代而落幕;小米、阿里凭借消费洞察与流量打法开辟新路;华为则扛起从买办式制造到全栈自研的大旗。看似不同的道路,实则都是中国改革开放技术史上的重要篇章。
1912 年溥仪退位,旧制度崩塌,新时代开启,直到改革开放,看似漫长,实则不过 66 年。过去 40 年,我国 GDP 增长显著,人们的收入也大幅提升,时代发展之快,稍不留神就可能被甩在身后。中国科技企业的沉浮,正是改革开放的缩影,其中有风风火火的前进,有慌慌张张的应对,有大起大落的波折,也有大喜大悲的体验。
我们生于变革之中,成长在加速发展的时代。记录这一时代科技企业的起落,并非为了评判成败,而是想捕捉时代浪潮中几代人如何被裹挟,又如何奋力突围。
#热点##时事热点头条说##华为##财经#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