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读不回”:比拉黑更伤人?

今天(8月7日),腾讯公关总监张军在一档播客节目中表示,微信一开始就没有“已读”功能,以后也不会有,微信的存在不是为了增加大家的社交压力。

为什么“已读”会给大家带来如此巨大的社交压力?

因为“已读”的标记,会给发消息的人一种反馈——他确实是看到了我发的消息了;同时,也会给接收消息的人一种反馈——我确实看到了他发的消息。

如果接收者未能及时回复,或者“已读不回”,那对于发消息者,将是一种打击和刺痛。他可能会把接收者的行为理解为对自己的忽视或排斥。

而大脑对忽视或排斥的反应类似疼痛。

有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被忽视或排斥时,大脑的前扣带皮层(ACC)会被激活,其生理反应与身体疼痛相似。

这意味着“已读不回”不是“你想多了”,而是真实的心理创伤。

此外,相比明确的拒绝,“已读不回”式的沉默是一种“模糊性伤害”。

它不给出答案,让人陷入一种“他是不是在忙?”“我是不是说错话了?”“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等的反复内耗中,这种认知失调比直接拒绝更折磨人。

在职场或者亲密关系中,“已读不回”更加会加剧这种关系中的不安全感。

比如前者“已读不回”方是领导,或许可以理解为“我是领导,我有权力更有资格不回应你”,

后者或许可以理解为“舔狗不配得到我的回复。”

“已读”功能本意是提升沟通效率,鼓励即时响应(如微信的“正在输入…”),以让双方专注于正在进行的对话当中。

但它在设计上忽略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导致形成了“不回=冷漠”的误判,所以反过来成为了焦虑的“助推器”。

我们渴望沟通透明,但“已读”状态的暴露反而制造了新的不透明——“他看到了,但他不想回”。技术提供了信息,却剥夺了解释的空间。

再加上短视频、短文等的影响,使得人们越来越沉溺在碎片化的阅读、追剧、思考等氛围中,耐心成了稀缺品。

于是在文化变迁中,“响应速度”被异化为了“重视程度”,一条消息长时间不回,就可能被贴上“不重视你”的标签。

“已读不回”却未必等同于“不尊重”,“已读不回” 也未必等同于 “你不好”或“你不重要”

对很多人而言,“已读不回”可能只是“我看到了,但不想开启一段对话”,或者是“我看到了,但是我一时无法解答你的问题”,所以“已读不回”未必带有贬低意味。

“已读不回”也可能是对方情绪低落、信息过载、或正在处理更重要的事。

当然了,每个人都有不即时回应的自由

真正的尊重,是理解对方也有沉默的权利,而不是把“回复”当作情感抵押品,并以此来否定一段长久经营起来的关系。

“已读不回”的焦虑,本质上是数字存在感危机——我们通过被回应来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

或许,真正的成熟,是能在不被即时回应的世界里,依然确认自己的价值——我不因你是否回复而存在,但我因愿意沟通而连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9

标签:科技   伤人   消息   接收者   社交   焦虑   大脑   抵押品   疼痛   沉默   重视   确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