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8日深夜,#大疆预告降价已购买消费者退货维权#突然冲上热搜。
距离“双11”预售还有近一个月,这家以“价格刚性”著称的无人机巨头,却罕见地启动了**“史上最大幅度促销”**。
Mini4 Pro直降1478元、Pocket3云台相机让利900元、户外电源、无线麦克风、扫地机器人全线“跳水”。
在过去,大疆几乎从不靠打折出圈;这一次,却用一场全品类降价,直接掀翻了自己辛苦经营多年的“定价神话”。

结果如何?
维权潮来了。
有的用户在“30天无理由退货”期限内火速退款重拍;
有的卡在7天价保期外,只能自嘲“被割韭菜”;
还有人因为在线下门店被劝“别等,官方不会降价”而愤怒维权。
一位桂林消费者的吐槽代表了群体心声:“买大疆十年,这是第一次被品牌割得这么疼。”
律师说:企业有定价自由,法律无责。
但消费者说:信任没了,品牌就不再“飞得高”。
这,是大疆创立18年以来,第一次因为“价格”而陷入集体信任危机。
回顾大疆的成长史,从2006年创立到2025年,它用技术一手改写了全球无人机格局。
消费者信任它,是因为技术进步从不含糊。每次降价,都是新品替代的自然结果,而不是临时促销。
价格体系之稳定,堪比飞控算法之精准。

但2025年的大疆,变了。
IDC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无人机出货量同比下滑11%,
运动相机、云台相机销量也被手机AI剪辑功能蚕食。
市场需求放缓、库存积压、汇率波动——这让大疆第一次不得不放下“神坛姿态”,面对一个现实问题:
技术红利不够用了,库存要先清掉。
于是,促销成为最直接的解法。
但这一次,它不是技术换代,而是纯粹的“库存出清”——情绪没预热、节奏无铺垫、补偿不统一。
这场“仓促降价”让用户感觉不是被“回馈”,而是被“收割”。
技术是王冠,但消费电子是战场。
在无人机之外,大疆过去两年积极扩张到“地面和声音”:
扫地机器人、户外电源、无线麦克风……
这是它的“第二增长曲线”,但也意味着它要和小米、Anker、科沃斯等玩家硬碰硬。

问题是,这些新领域没有技术壁垒。
无人机可以靠算法、传感器、飞控系统建立护城河;
但扫地机和麦克风,比拼的是供应链效率、品牌溢价、渠道掌控力。
于是,大疆第一次被迫用“传统家电逻辑”清库存——降价促销。
然而,一旦脱离“新品迭代降价”的合理叙事,
降价就变成了信任的坠落。
大疆过去的“粉丝文化”,是一种理工男式信仰:
买贵点没关系,技术值钱;更新快也没关系,老机还能卖。
但这一次的降价,让所有信仰瞬间破碎。
线上用户可以30天无理由退货、7天价保;
线下客户却被告知:“拆封激活后不退”。
有门店表示:“公司没有补偿方案。”
于是同一个品牌,出现了“双标待遇”——有人拿到配件补偿,有人血亏700元。
信息碎片化的传播,让大疆的“理性定价”一夜之间变成了“割粉操作”。

在小红书上,一篇《线下买大疆被背刺》的帖子点赞破十万;
在抖音,Pocket3降价的弹幕铺满直播间:“等等党赢麻了”;
而B站UP主的视频标题更直接——《我信了大疆,结果被教育了》。
价格不是核心问题,心理落差才是品牌杀手。
大疆在消费者心中不再是那个“技术至上”的标杆,而成了又一个“会割粉”的电子品牌。
公开数据显示,大疆在2024年消费级业务营收占比已跌破60%,
毛利率同比下滑4.3个百分点。
库存周转天数从2019年的53天上升到86天,
意味着资金被库存锁死。
在全球经济放缓、汇率波动的背景下,大疆的出口订单增长乏力。
消费级产品受限于需求疲软,只能靠促销换量。
这场“史上最大幅度降价”,
其实是一场隐形的财务修复战:
快速释放库存、回笼现金、为新机发布腾仓。

但代价是品牌形象的稀释。
当企业开始靠降价拉动销量时,意味着“技术领先”的叙事正在衰老。
在社交媒体时代,用户不再只是消费者,更是传播节点。
一次降价,能在几小时内变成一场“品牌背刺运动”。
律师可以说“企业无责”;
但公关专家更清楚:合法不等于被原谅。

大疆此次的危机,不在于价格降了多少,而在于它没有给用户留“心理预期”。
哪怕提前3天官宣“短期促销”,哪怕提供部分券补贴,情绪都会平缓得多。
但现在,它的沉默,被解读为“刻意割粉”。
在算法时代,信任比利润更难恢复。
大疆以为自己在算库存账,
消费者却在算信任账。
这并非大疆独有的痛。
苹果、特斯拉都踩过同样的坑。

2017年,苹果因“电池门”被全球集体起诉,最终支付5亿美元和解。
但它用“电池健康显示+低价换电池”重新赢回信任,还顺势建立了iOS透明生态。
2021年,特斯拉突袭降价引发老车主维权。
埃隆·马斯克没有逃避,而是推出“老车主积分补贴计划”,用FSD(完全自动驾驶)折扣化解矛盾。
这些公司之所以能在风暴后更强,
关键在于:迅速承认错误、给出机制化解决方案。
反观大疆,目前只是让部分直营店启动“差价补偿登记”,
缺乏统一政策、缺乏公告。
当一个300亿级的全球品牌,还需要靠门店“灵活处理”维权,
那说明危机管理体系尚未成熟。

对于消费者来说,降价不是罪;
但被蒙在鼓里,就是背叛。
大疆此次事件带来的最严重后果,不是少卖几台无人机,
而是让用户开始犹豫下一次要不要早买。
当“等等党”成为主流,现金流就会进一步紧缩。
一旦消费者习惯“等降价”,
品牌的“高价值锚点”就会坍塌。
技术再强,也敌不过人心冷却。

大疆未来的转型方向,或许要从“硬件驱动”转向“信任驱动”。
它需要做的不是一次道歉,而是一场系统性“品牌飞控重构”:
这不仅是大疆的课题,也是整个中国高端制造业消费化的必修课。
当“理工男式品牌”进入情绪消费时代,
拼的已不是电池续航和云台稳定,
而是用户信任的“飞行时间”。

大疆这次降价风波,是它品牌史上最重要的一次“信任考验”。
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科技企业不是败给技术,而是败给情绪。
从“硬核技术”到“软性信任”,
这场转变将决定大疆未来十年的命运。
技术可以更新,算法可以优化,
但失去的信任,只能靠时间与真诚一点点重建。
或许,大疆的无人机依然能飞得很高,
但它必须记住:
飞行器靠电池,品牌靠人心。
参考资料
你怎么看大疆这次“突袭降价”?
是清库存的无奈之举,还是品牌傲慢后的自我撞墙?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你的那一份信任,还在吗?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