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舰队
“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五一节假期,我回到了待了七年的重庆,却是第一次去三峡博物馆,里面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抗战岁月展览,毕竟更加吸引我的还是历史。
在重庆辛亥革命篇章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宋育仁与《渝报》”。
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关于《渝报》的介绍,洋洋洒洒写了很多。
这个创刊是在1897年10月创立的,也就是光绪二十三年,正处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之时,创办者正是宋育仁。
关于《渝报》的光环很多,中国西部最早的近代化定期报刊之一,也是四川地区第一份宣传维新思想的报纸 。
《渝报》虽然仅存世半年,但其作为近代川渝思想启蒙的先驱,为后来的革命运动与新闻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渝报
其实我对《渝报》的兴趣并没有多浓,毕竟在国家危难之际,站出来想用新思想、新路子的刊物宣传思想的大有人在。
我的兴趣落在了髋骨消瘦,盘着发髻,《渝报》创办者,又兴办了四川第一批实业的宋育仁身上,比起很多口中救国,真正动手、实业救国的人令人更加佩服。
我详细地查看了宋育仁的生平,他的人生经历着实让人佩服,思想很是前卫,胆识属实过人,眼界更是秒杀清朝了诸如李鸿章之流。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甚至用叹为观止来形容的举动便是在中日甲午战败后敢于提出“奇袭日本本土”的妙计。
1894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年,这一年,宋育仁年满三十七岁,接近不惑之年,这一年也是宋育仁中进士的第八个年头。
光绪皇帝(右)
宋育仁高中进士后,先是当了翰林院编修,后来才到了国外,当起了驻外使节。
这翰林院编修,在清朝的文官中,算得上极其重要的职位,其核心职能涵盖文化、教育、政治等多个领域,具体职责就包括史书和文献的编撰,有的还会起草皇帝的诏书。
这个活,相当于现在政研室的秘书,或者参事,这就既需要你有文学素养,又要有担当秘书的才能。
我们知道现在很多的官员都出自秘书。秘书是什么样的存在,主要领导肚子里面的“蛔虫”,能写、敢想、察言、观色,样样精通,个个“人精”。
宋育仁就是这样的人,所以经过几年的磨练后,能力出众的他便被派到国外,当起了清朝驻扎在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四个国的公使参赞。
人生的阅历和经历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在学堂上被灌输的知识。
经过翰林院编修和驻外使节的工作洗礼,宋育仁的思想日渐开放,综合能力也得到提升,无论是与人打交道,还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都与身处在腐朽清庭的“混日子”官员不一样。
甲午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
其实中日甲午战争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清政府自己找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说说甲午战争之前发生在日本的有名的“长崎事件”。
1886年,光绪十二年。
这一年,清政府经过几年的洋务运动、白银和兵力的投入,终于建成了彰显大国风范的“北洋舰队”。
为了震慑日本,彰显海军实力,显示自己的政绩,李鸿章便在这年7月向丁汝下了一道命令,让丁汝昌率“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四舰前往长崎维修,并借机访问。
谁都看得出来,此举名义上是例行保养,实为为了威慑日本,遏制日本意欲扩张的野心,就是让你们日本看看我大清如今的实力,看看亚洲第一的实力。
事实上,日本对北洋舰队规模还是感到震惊,甚至在日本民间都将到访的舰队称为“中华帝国舰队”,以至于日本儿童都流行起了模拟攻击“定远”的游戏。
北洋舰队
李鸿章的决策某种意义上,体现的是晚清政府“以舰慑日”的战略意图。
可谁知,日本确实被刺激到了,直接导致日本加速海军建设 。
李鸿章的威慑策略,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失败的,甚至适得其反,不但没能阻止日本崛起,让日本朝野意识到与清朝的差距,加速了“反超”清朝海军的步伐,这也成为甲午战败的远因之一。
后面的结局大家都很清楚了,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在平壤、黄海接连溃败,北洋水师困守威海卫,日本联合舰队封锁渤海湾,清廷陷入“陆战失地、海战失权”的绝境。
此时,远在伦敦担任清廷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的宋育仁,得知晚清战败的消息,悲愤不已。
虽是文官的他,一直藏着一颗“武将”的心,正如今日许多读书人一般,心中也一直怀揣着“军人梦”一样。
而早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宋育仁便已经是维新运动的重要人物,满怀救国之心,思想很前卫,思路也很开阔,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
维新运动
于是他以敏锐的战略眼光提出了一项震惊朝野的计划——奇袭日本本土,试图通过“围魏救赵”扭转战局。
事实上,宋育仁的计划也并非天马行空,无稽之谈,反而可操作性很强。
宋育仁认为日本“地狭物贫”,国力难以支撑长期战争,若清军在辽东拖住日军主力,同时派精锐舰队突袭其本土,可迫使日本求和。
他提出“以攻代守”的奇袭方案是这样的:通过英国康敌克特银行借款300万英镑,购得阿根廷、智利海军的5艘巡洋舰、10艘鱼雷艇,并招募2000名澳大利亚水兵,伪装成澳大利亚商队,从菲律宾北上进攻长崎、东京。
在这支队伍的训练和指挥上,宋育仁也没有盲目自信,用自己的人,毕竟晚清可用之人,已屈指可数,他转而聘请了美国退役海军少将夹甫士训练部队,同时计划由前北洋水师提督琅威里指挥舰队。
此计还有一个精妙之处,便是掩人耳目,瞒天过海。
宋育仁打算利用英国属地澳大利亚的“自募水师保护商队”特权,悬挂英国国旗掩人耳目。
历来都是,欺软怕硬,日本对于英国自然是虚的,所以假装英国商队,让计划成功率提升了不少。
这个计划谈不上完美,但是,钱借到了、武器买了、兵士足了、指挥有了、盐湖成了,就差晚清政府拍板了。
张之洞
事实上,这个计划还是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湖广总督的张之洞等封疆大吏都认可该计划,认为“倭势孤危,正可一鼓作气”。
奈何晚清政府“跪得太久”,膝盖撑不直,“站不起来”了。
1895年3月,公使龚照瑗返英述职时发现计划,立即密电清廷。
龚照瑗这个人,简直不好评价,出身合肥官宦世家的他,早年通过捐官入仕。
在三年中法战争期间,负责为台湾守军转运军械与兵员,后来因为“转运饷械出力”获清廷赏赐花翎”。
后来又当过四川布政使,不知为何李鸿章又力荐对外语一窍不通的龚照瑗,出任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开启外交生涯 。
就这样,宋育仁和靠家庭背景捐官出身的龚照瑗成了同事,这也最终造成了“奇袭日本本土计划”胎死腹中的结局。
收到密电的李鸿章立即将事情告诉了慈禧,
这时候的慈禧整天想得是如何从军费中捞取银子,对外国则是“能跪就跪”。
况且,晚清政府已决意签订《马关条约》,慈禧为筹备六十大寿挪用海军军费,无心恋战。
慈禧
结果显而易见,慈禧以“妄生事端”为由紧急召宋育仁回国,并下旨终止行动。
李鸿章亦以“恐激怒日本”为由反对,称“此时不宜衅自我开”。
就这样,晚清官僚集团已然保守成性,时任驻日公使的汪凤藻更是认为宋育仁的“奇袭为蛮夷之策”,斥其为“书生妄为”。
不久,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
《马关条约》让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永久割让给日本 。
签订马关条约
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后,日本的奴性教育,彻底让台湾远离祖国,也生下了一群不认祖宗的“外人”。
同时,清政府还需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这可相当于清政府3年财政收入啊!
另外,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商船驶入长江流域 。
这简直就是活脱脱的卖国啊!
此后,清政府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洋务运动成果付诸东流,中国加速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
条约的签订也深刻改变了东亚政治格局,并为日本军国主义扩张提供了资本 ,不然哪有后来的侵华战争?如今令国人头痛的台湾问题也不一定存在!
真是想爆粗口,李鸿章、慈禧之流为了私利,想跪着,其他人不跪还要横加阻难,真是一群带不动的“人机”。
李鸿章雕塑
仔细想来,甲午战争也消耗使日本黄金储备耗尽,国内爆发农民暴动,本土防御薄弱。
假如“奇袭日本本土计划”得以实施,乘着日本空虚,“围魏救赵”是有很大希望的。
更何况,能借到钱,说明英国虽然对日本扩张持默许态度,但若遭突袭可能因“商船遇袭”追究日本责任,形成外交制衡。
突袭一旦成功,便可迫使日本放弃辽东,甚至动摇其“大陆政策”根基,这难道不比李鸿章带着四艘军舰到日本“招摇过市”强?
强太多了,好吧!
李鸿章自从和外国打了交道,最大特点就是对内鄙夷,对外夸赞,还是吃的太饱,跪得太久了。
宋育仁被召回国后,直接就贬为四品京堂,遗憾终身。
晚年,宋育仁便隐居在成都东郊狮子山,无法释怀的他写下了《借筹记》详细描述了“奇袭日本本土计划”,临终前仍嘱托将书稿赠予吊唁者。
2006年,成都三圣乡重修其“东山草堂”,立石铭刻其志,成为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实证。
宋育仁
宋育仁的奇袭计划虽未实现,却折射出晚清改革派的最后挣扎。
这一历史片段警示后人:国家的命运不仅系于器物之变,更需战略魄力与政治远见。
正如史学家蒋廷黻所言:“甲午之败,非器不利,实心不敌也。”
参考文献:宋育仁《借筹记》、清宫档案、日本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资料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