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社观察 前景折现。
市场流动性好了,投资者对于风险的容忍度也就足,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产业不少企业都成为了二级市场上不折不扣的明星,比如三花智控。
昨日,三花智控港股再涨4.87%,盘中最高达到44.48港元/股,续刷上市新高。9月8日以来短短10个交易日,公司港股就从不到30港元/股上涨至超过40港元/股,涨幅超过30%,公司A股也实现了差不多的涨幅。今日,三花智控AH股均有所回调,但仍较10个交易日前大幅上涨。
据了解。三花智控股价大涨的背后是特斯拉机器人产业链的密集催化。9月12日,马斯克以每股平均价389.3美元增持公司256.9万股,价值约10亿美元,展现出对特斯拉长期发展的信心。
就在今年6月,三花智控才刚刚经历了赴港二次上市,公司H股的发售受到了机构高度认可。公司引入了香港景林、工银理财、中邮理财、泰康人寿、华泰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股份于公开发售部份认购额达747.92倍,国际配售部份认购额23.57倍。冻资金额超3400亿港元,显示出市场对公司的强烈追捧。
尽管如此,三花智控在港股上市首日却遭遇破发。6月23日,三花智控在港股上市首日开盘报20.95港元,较招股价低7.01%。不计手续费,每手100股,账面亏损158港元。
三花智控近日股价连续大涨,直接原因是特斯拉产业链的密集催化。
在近期举办的All-In高峰会上,马斯克谈及了Optimus(擎天柱,特斯拉开发的一款人形机器人)的最新情况。他表示,特斯拉正在敲定Optimus V3的设计,这款“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产品”将实现大批量生产。
马斯克还透露,当年产量达到100万台时,Optimus边际生产成本大概在2万美元左右,其中AI芯片本身可能就要5至6千美元。价格具体取决于AI芯片的成本,以及执行器的效率。
三花智控与特斯拉的合作关系深远。根据银河证券的分析,三花智控深度绑定特斯拉,是其人形机器人执行器总成的主力供应商。
三花智控已在开发及制造大量电机产品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及专业知识,成功切入仿生机器人机电执行器制造领域。未来有望跟随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实现可观业绩增量。
特斯拉机器人+车+FSD三重共振催化,叠加汽车板块Beta复苏,T链有望成为强势主线。三花智控作为特斯拉产业链的核心供应商,自然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三花智控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十分积极。公司规划到2026年实现100万台机器人机电执行器产能(含域控制器研发生产),总投资38亿元。目前处于建设阶段,尚未完全投产。2025年第三季度已向特斯拉Optimus交付约2000台执行器,全年订单预计5000–10000台,表明产能正在逐步爬坡。
公司累计了不少机器人领域的技术专利,技术底子厚、客户绑定深,如果能减轻应收账款的负担,公司的发展路径确实还是比较清晰的。
从基本面看,三花智控的业绩表现可圈可点。2024年公司营收高达279亿元,同比上行13.8%,净利则达到31亿元,同比增加6.1%。2025年一季度更猛,净利9亿元,同比暴涨39.5%。上半年预告营收150-177亿元,增长动能还在。
但公司也存在一些隐患。公司的应收账款高达77.9亿元,占净利润251%,相当于干两年半才能收回这些账。现金流相对紧绷,货币资金/流动负债仅59.76%,流动性不算充裕。
作为空调零部件起家的老厂子,三花智控的估值存在明显的撕裂感。公司在传统制冷业务虽然占据主导地位,成长性早已不足,这部分业务很难被市场给予高估值。但才刚刚开始发展的热管理业务与机器人业务,却成了公司市值膨胀的导火索。
也就是说,公司目前的估值完全是基于公司在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前景折现,只有未来新能源营收占比能持续扩张且机器人能够走出实验室商业化落地,才能符合当前三花智控被市场给予的预期。
传统业务保下限,新兴业务拉上限,想象力确实不差。然而,如何平衡两者关系,如何管理财务风险,并没有那么容易,尤其在整体环境相对保守的背景下,想要实现健康转型,必然需要更加稳扎稳打,产业落地从来不靠讲故事,能真正落到实处才是根本。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