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请注意!视力残疾孩子的康复应该这样做,建议收藏!


视力残疾预防和康复要从小抓起。0~6岁是儿童身心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视力残疾预防和康复的黄金期,《中国残疾人》杂志邀请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中国康复科学所相关专家,为读者介绍视力残疾儿童康复相关知识。



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受损,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以至于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视力残疾的评定标准是指双眼,若双眼的视力不同,则以视力比较好的一只眼睛为准。

视力残疾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具有人数相对较少、分布广、需求多样化等特点。0~6岁是儿童身心发育关键时期,视力缺失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多方面不利影响。

影响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视觉作为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对于儿童来说尤为重要。视觉信息不足意味着儿童无法充分感知和理解周围的世界,无法形成完整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无法清晰地看到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无法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远近、大小和方位。这会导致他们在认知和判断方面存在偏差。

影响学习能力。视力受损还会对儿童的学习能力和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儿童天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他们喜欢通过观察来发现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然而,视力残疾儿童由于无法充分感知和理解世界,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挫败,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导致他们在学习效率和知识储备方面可能会存在不足。


01

视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内容

0~6岁视力残疾儿童的康复服务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他们充分利用残余视力或非视觉功能,帮助他们在身心发育各个方面达到与同龄儿童相当的水平。视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开展身心发育评估。视力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需要关注其身心健康,为他们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身心发育评估旨在全面了解视力残疾儿童在身体、心理、认知及社交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为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是确保视力残疾儿童获得科学康复服务的首要步骤。

开展视功能训练。视觉能力的改善和提升是视力残疾儿童康复的重要内容。通过专业的视力康复训练,如视觉刺激、视觉追踪等,可帮助视力残疾儿童提高视力水平,改善视觉功能。同时,通过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功能训练提升认知和学习能力,也是视力残疾儿童康复的重要内容。这些感官训练旨在通过代偿作用,弥补视力障碍导致的信息接受不足。例如,让儿童通过触摸来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通过听觉训练,提高儿童对声音的敏感度和辨别能力,以便更好地获取环境信息。通过针对性训练,提高视力残疾儿童的记忆、思维、理解等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提高综合运动能力。精细动作、粗大运动、定向行走能力训练也是视力残疾儿童康复的重要方面。这些训练旨在提高视力残疾儿童的运动能力和协调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例如,通过手指操、穿串珠等精细动作训练,提高视力残疾儿童的手部精细操作能力;通过跑步、跳跃等粗大运动训练,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通过定向行走训练,培养儿童在复杂环境中的独立行走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儿童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

提高学习能力。在0~6岁视力残疾儿童康复过程中,学习能力训练和教育环境适应性训练至关重要。为确保视力残疾儿童在接受特殊教育、融入主流教育等方面能拥有坚实的基础,必须全面关注并努力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需要充分利用各种与孩子视力状况相匹配的学习辅助工具,如放大镜、单筒望远镜、点显器和助视器等,以辅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此外,前置性盲文学习训练及适应教育环境训练同样不可或缺,因为这关系到视力残疾儿童能否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自如应对。

提供家长支持。在视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过程中,对家长的支持服务也很重要。家长的参与支持及心理状态对孩子的康复效果有直接影响。为家长提供就学、就医、补贴救助等康复相关政策的普及与解读,有助于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以便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康复保障。

总之,视力残疾儿童的康复是一个系统的、多维度的过程,不仅涉及孩子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还包括心理、认知、社交及学习能力提升。通过专业的评估和训练,及家长、学校、医疗机构等多方面的合作与努力,可以帮助视力残疾儿童更好地适应生活、融入社会。


02

视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原则

遵循儿童发育规律原则。视力残疾儿童首先是儿童,要符合该年龄段儿童的基本身心发育情况。尽早对其进行发育行为评估是最重要的,也是所有评估的第一步。针对视力残疾儿童各方面能力的评估,均要以该儿童的发育行为评估结果为基础,综合判断分析。

尽早康复原则。尽早康复原则在视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过程中尤为重要。需要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视力残疾儿童恢复视力功能,提高学习能力。同时,还应该关注视力残疾儿童的特殊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教育支持,促进全面发展。

个性化服务原则。因视功能缺失而造成的发育指标差异,是后续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的基础。但每个儿童成长环境及问题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不能把所有发育指标异常都归因为视力残疾。及早发现导致问题的真正原因,是促进视力残疾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家长参与原则。0~6岁视力残疾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景为家庭,所面对的主要人物为家庭成员,他们所接受的康复训练内容在家庭场景中使用越多,越有助于康复。而这些与家长对康复训练的认知程度和态度息息相关。所以,与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并对其进行心理支持是保证康复效果的关键。

多专业协作原则。视力残疾康复服务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互相配合、协同作业,包括来自医疗、教育、心理、康复、运动、辅具等不同专业人员,共同提供不同内容的康复服务,才能实现理想的康复效果。



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审核:何章、陈艺

编辑:蒲梦岭

热文推荐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礼赞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残疾人题材短视频优秀作品展播:《“胡”帮互助 “洪”运当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5

标签:育儿   视力   残疾   家长   建议   孩子   收藏   残疾儿童   能力   儿童   认知   视觉   身心   原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