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各位好呀,今天是假期的第三天啦,咱们一起来瞧瞧假期里发生了哪些值得关注的大事。
不得了,标普指数竟然连涨九天,这可是最近二十一年里最长的连涨纪录,一举把4月2日“对等关税”以来的所有跌幅都收复了。
不过呢,这时候又有大佬打算趁着反弹套现走人了?
周五的一份财务文件透露,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打算在明年出售最多2500万股公司股票。按现在的价格算,这些股票价值大概48亿美元。
文件里说,这次减持是通过10b5-1计划来执行的,这个机制能让高管提前设定好交易计划,避免被人怀疑有内幕交易。
文件还显示,贝索斯在2025年3月就正式启动了这个计划,交易时间是从2025年3月4日一直到2026年5月29日。
可见,这次减持可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就规划好的财务安排。
尽管如此,最近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说不定会对亚马逊的业绩造成严重影响。
之前有报道说,亚马逊打算在产品售价旁边额外标出关税成本,好让消费者知道关税是怎么影响商品价格的。
结果呢,特朗普亲自给贝索斯打电话,投诉亚马逊的这种做法,后来亚马逊就宣布不会实施这个计划了。
虽然亚马逊一季度的财报超出了预期,但当前季度的运营利润预测却低于市场的预期。
公司预计,二季度运营利润在130亿美元到175亿美元之间,而市场的一致预期是178亿美元。
亚马逊CFO Brian Olsavsky表示,特朗普全面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一直存在,这导致公司给出了一个更宽的指引区间。
每次A股放假,港股就偷偷摸摸地大涨~
昨天,港股三大指数高开高走,恒生科技指数涨了3.08%,恒指涨了1.74%,国指涨了1.92%。
比较罕见的是,这次是“股汇双涨”。
港汇在昨天港股交易时段结束后突然急升,甚至触到了7.75的强方兑换保证,这可是2020年4月以来的第一次。
香港金管局今天早晨在美股交易时段后公布,入市承接了60亿美元的卖盘,向市场注资了465.39亿港元,这也是2020年4月以来第一次启动接钱周期。
根据联系汇率制度,港元兑美元的官方汇率是在7.75到7.85之间。如果港元汇率跌到7.85的弱方兑换保证,金管局就会买入港元,卖出美元。
当港元升值到7.75的时候,金管局就会反过来操作,释放流动性,抑制汇率进一步走强。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2020年以来港元第一次触到强方兑换保证。上一次类似的操作是在2020年4月21日到10月28日期间。
当时金管局因为港元汇率触到了弱方兑换保证(7.85)而启动注资,香港银行体系累计流入了3835亿港元。
这次方向相反的操作,反映出市场环境已经从“资金流出”变成了“资金流入”。
在金管局注资后,香港银行体系结余将在5月7日从465.39亿港元增加到913.09亿港元,流动性翻倍。
港元需求走强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方面是全球资本流动格局发生了变化。
在美联储降息的预期下,全球资金都在寻找更高收益的资产。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稳定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尤其是在美元资产高波动率的背景下。
另一方面是港股市场的资金需求激增。
派息周期:5月是港股派息的旺季,上市公司前置派息导致港元结算需求上升。
IPO热潮:到4月30日为止,向香港交易所递交上市申请的公司数量达到了147家,其中宁德时代计划在港融资约50亿美元(约388亿港元),进一步推高了港元流动性需求。
南向资金持续流入:今年南向资金流入规模超过了6000亿港元,已经相当于去年全年的四分之三,日均流入规模是去年的2.5倍。内地资金通过港股通等渠道增持港股,相关机构需要兑换港元进行结算。
据汇丰研报统计,互认基金的渠道也促使内地资金对香港公募基金的投资额度提升,今年前两个月就出现了144亿美元的大规模流入,去年一整年才34亿美元。
此外,香港股、汇市场的表现,或许也和关税谈判有回暖的迹象有关。
5月2日,中国商务部表示,美方最近通过相关方面多次主动向中方传递信息,希望和中方谈起来。对此,中方正在进行评估。
受美国超预期的非农就业数据刺激,周五中国资产集体大涨。
三倍做多富时中国ETF一度涨超10%;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涨了3.5%,创下了4月7日以来近一个月的新高。
不知不觉间,信用债ETF已经成长为一个千亿级别的大市场。
据Wind数据显示,到4月30日为止,全市场11只信用债ETF的规模达到了1056.11亿元,首次突破了千亿元大关,占债券ETF的比例也提升了10%,达到了42%,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细分类债券ETF。
这背后和资金持续涌入有关。到4月30日为止,11只信用债ETF今年合计净流入296.55亿元。
(本文内容均为客观数据信息罗列,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信用债ETF的崛起,本质上其实是资本市场从“高收益”向“确定性”转型的一个缩影。对于追求稳健收益、又兼顾流动性的投资者来说,这个工具正在成为资产配置的关键一环。
业内人士认为,在无风险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信用债在收益上相比利率债品种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2025年一季度信用债整体发行规模同比小幅下降,但理财、保险等配置型资金需求却很旺盛,推动了信用债供需失衡。
此外,今年还允许符合条件的信用债ETF参与交易所通用质押式回购,拓宽了融资渠道,也在加速助推信用债ETF的发展。
同时,险资在债券资产的配置方面也有了新动作,保险机构参与债券“南向通”有望迎来新进展。
中国人寿公告,该公司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多份议案,其中包括《关于开展“南向通”债券及香港互认基金投资的议案》。
多位业内人士分析,中国人寿可能是在为开展相关投资做准备。其中,债券“南向通”有望扩容至非银机构的相关政策还待落地。
之前“南向通”只限银行类机构参与,中国人寿公告通过“南向通”债券及香港互认基金投资议案,标志着保险机构参与债券“南向通”的政策突破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参考2024年“跨境理财通”扩容的经验,后续或许会允许券商、基金等非银机构跟进。
业内人士分析,这可能是为未来政策落地做准备。当前,保险资金在国内利率下行压力下,急需境外资产配置来优化投资结构。目前虽然可以通过QDII投资境外证券,但额度有限。如果债券“南向通”对非银机构开放,将为险资提供更多渠道投资香港债市,助力提升业绩表现。
对个人投资者来说,也需要关注这个趋势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5-05-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