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连抛3820亿美债,准备动真格,巴菲特清空中企股票,信号特殊

前言

在中美关税战相对缓和的背景下,美金融市场依旧不太平。

一边是股神巴菲特17年来首次清空中企股票,创下700亿港元获利投资传奇,一边是中国4个月连抛美债3820亿元,持有量跌至7307亿美元的冰点。

巴菲特为什么要清仓中企股票?中方大手笔减持传递哪些信号?

编辑:CY

700亿获利后的突然告别

巴菲特变了!这位85岁的投资大师,在持有比亚迪17年后突然全部清仓,市场为之震惊。700亿港元的获利,足以让任何投资者满意,但问题是,为什么是现在?

2008年那个金融危机肆虐的年份,当全世界都在忙着自救时,巴菲特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花2.3亿美元买下了比亚迪的股票。

那时候比亚迪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电池厂商,很多人都觉得这个老头子是不是糊涂了。17年过去了,比亚迪从一个小厂商发展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股价最高涨了近40倍。

这笔投资堪称巴菲特职业生涯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也成了价值投资的经典教材。但从2022年开始,巴菲特就在陆续减持比亚迪,整个过程持续了近三年。

到2025年第一季度,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完成了最后一笔抛售,一股不留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获利了结行为,而是一次战略性的全面撤退。

要知道,巴菲特一向以长期价值投资著称,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最喜欢持有一只股票的时间是永远"。能让他完全清仓一只持有了17年的股票,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考量。

从商业角度看,这确实是一笔成功的投资收益兑现。比亚迪在过去十多年中实现了高速增长,市值翻了数十倍,任何理性的投资者都会考虑获利了结。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从蓝海变成了红海。2023年,全球新能源车品牌超过100家,比亚迪的领先优势正在被稀释。

当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彻底进入"技术决定生死"的淘汰赛阶段。未来的竞争将聚焦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和生态协同三大核心战场上。

对于一个更倾向于稳健复利的投资者来说,这种高风险高波动的行业特性显然不再符合投资逻辑。巴菲特在2024年股东大会上就毫不遮掩地宣布,日后集团的投资主要方向将放在美国本土

每月百亿美元的"用脚投票"

就在巴菲特做出这个决定的几乎同时,地球另一端的北京也在悄悄行动。从2025年3月到7月,中国连续四个月大幅减持美国国债,累计抛售537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约3820亿元,相当于每个月抛售约130多亿美元。这种抛售规模让华尔街都为之震动。中国持有的美债总量降至7307亿美元,创下了近几年来的最低水平。

这不是中国第一次减持美债,但这一轮的操作堪称"大手笔"。早在2022年4月,中国就已经将手中持有的美债总额抛售至1万亿美元以下,此后减持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

美债,曾经被普遍视为外汇储备管理中的"标准配置",流动性强、交易活跃、收益稳定。全球央行都把它当作避险资产的首选。但近年来,美元资产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挑战。

美国在国际政治中频繁使用金融制裁手段,尤其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冻结俄罗斯外汇资产的做法。这让各国都看在眼里,心生警惕。俄罗斯的今天,会不会是其他国家的明天?

这种担忧促使各国开始重新评估外汇储备的安全性。中国此番减持显然不只是临时调整,而是一次中长期资产配置的方向性变化。在抛售美债的同时,中国正在疯狂增持黄金。

截至2025年8月,中国央行已连续10个月买入黄金,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的比重从3%升至近7%。去年中国央行黄金储备增加了182吨,成为全球黄金市场的"大买家"。

这种"抛债买金"的组合拳,释放出两个强烈信号。一是对美元资产安全性的担忧,二是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的决心。

与此同时,由中国一手搭建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交易总额也实现了120万亿元的突破。这一系列数据无不表明,中国已经开始积极构建"黄金+本币+多元化资产"的新储备体系。

全球资本开始"换赛道"

两个看似无关的动作,却触动了全球资本的神经。巴菲特清仓比亚迪和中国抛售美债,虽然操作对象不同、出发点各异,但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

那就是在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背景下,资本更倾向于规避不确定性。这不是简单的短期市场反应,而是一轮结构性的趋势调整。从企业投资到国家资产配置,参与者都在重新评估各自的风险承受能力。

看看其他国家的动作就知道了。日本在2025年上半年减持了248亿美元的美债,德国也减持了约180亿美元。就连传统的美国盟友英国,也在今年二季度小幅减持了32亿美元

这说明什么?说明对美债安全性的担忧已经不再是个别国家的专利。在投资界,这种现象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去风险化"。简单说,就是资本选择"躲风险"而不是"赌机会"。

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已经不再局限于关税、贸易数字这些显性指标。它已经渗透到金融、科技、甚至货币体系等更深层领域。

过去十年,中美经济高度融合,资本在两国之间流动顺畅,但这种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美国对中企设限措施不断增多,从技术出口管控到赴美上市限制,再到对特定中资企业的投资禁令

整个投资环境变得紧张起来。在这种政策导向下,资本自然会选择"躲风险"而不是"赌机会"。而从中国的角度看,外部压力越大,越需要增强自身金融体系的独立性。

减持美债、扩大本币结算、推进金融市场改革,都是为了减少对外部系统的依赖。这不仅是对当前局势的反应,也是对未来可能更复杂环境的预判。

欧洲的一些投资机构也在调整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新加坡、瑞士等金融中心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态度也在发生微妙变化。

国际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但在不确定性增大的时候,趋利逻辑会让位于稳健逻辑。不论是巴菲特这样的老派投资者,还是国家级别的外汇管理者,最终都会做出相似的选择。

那就是优先保全本金,再考虑收益。

金融"冷战"时代来临?

这些调整的背后,一个更大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当一个超级投资者选择结束一笔长达17年的中企投资,同时一个大国也在悄然调整其对美国核心资产的配置。

这说明全球资本格局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美之间的博弈,早已超出贸易范畴,正在向金融和战略层面延伸。中国抛售美债已经让美债市场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冲击。

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突破4.5%,比年初上涨了20个基点。美国财政部借钱的成本直接增加了约80亿美元为了维持美债市场稳定,美联储不得不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兜底"。

其资产负债表规模从2020年的4.2万亿美元膨胀至2025年的9万亿美元这种"左手印钱右手买债"的操作,虽然暂时稳住了市场,但却埋下了通胀失控的隐患。

2025年7月,美国CPI同比上涨4.8%,核心PCE物价指数上涨3.5%。这些数字均远超美联储2%的目标。巴菲特清仓中企股票,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中美博弈的复杂性。

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投资者之一,巴菲特的动向往往被视为市场的风向标。他的撤离可能引发其他国际资本的跟风抛售,进一步加剧中国资本市场的波动。

但另一方面,中国资本市场的韧性也在增强。2025年上半年,尽管面临外资流出压力,A股上证指数仍上涨6.2%,创业板指数上涨12.8%。这种分化现象说明什么?

说明全球经济正进入一个需要重新定义合作与竞争边界的新阶段。谁能更快适应这种变化,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中国正在加强内循环体系、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美国则面临财政赤字持续扩大、利率政策进退两难的局面。双方都在寻找自己的平衡点,但资本市场并不会等谁做好准备才开始反应。

对于全球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站队谁,而是看清趋势。中国减持美债可能导致美元贬值,进而推高黄金和大宗商品价格。

巴菲特清仓中企股票则提醒投资者,在中美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中概股的投资风险。而对于普通人来说,理解这些高层动作背后的逻辑,也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提前准备。

因为宏观的变化,最终都会传导到微观层面,无论是汇率、物价,还是就业。

结语

资本永远比政治更敏感。当巴菲特和中国央行几乎同时调整资产配置时,市场已经嗅到了变化的味道。全球经济正进入一个需要重新定义合作与竞争边界的新阶段。

谁能更快适应这种变化,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你认为这种资本调整会持续多久?对普通投资者意味着什么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5

标签:财经   动真格   中方   信号   股票   中国   美元   美国   资本   资产   中美   投资者   全球   央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