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搞了个大动作——全面叫停洋垃圾进口。这一政策落地后,不少依赖垃圾出口的国家可不干了,声称遭受了上百亿损失,要求中国撤回禁令。
可中国这边也不是好欺负的,经济学专家温铁军更是直接回怼:“轮不到你发言。”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获取资源的“捷径”·】——»
在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中国制造业便开始迅速发展,不过当时工业根基尚不稳固,各类原材料供应也捉襟见肘,这些短板严重阻碍了制造业前进的步伐。
在这种情况下,洋垃圾里包含的废塑料、废金属等,意外地成为突破资源瓶颈的“捷径”。
就拿废塑料来说,美国每年都有大量废塑料输往中国。进入中国后,这些废塑料经过一系列处理,被制成了打火机外壳、塑料颗粒等日常生活用品。
围绕废塑料的回收利用,国内逐渐形成了一条涵盖“从海外进口、在国内细致分拣、专业加工处理,再到制成产品出口”各个环节的成熟产业链。
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更催生了庞大的就业市场——仅废旧回收行业就直接吸纳超2000万农民工,若算上衍生行业,从业者规模更为可观。
而且部分企业通过拆解进口二手设备获取关键技术,如船舶、发动机等,间接推动了工业技术积累。
而发达国家热衷于将垃圾倾销至中国,其本质是打着“贸易”幌子,将本国本应承担的环境治理责任与成本,悄无声息地转嫁给其他国家,实现环境成本外部转移。
以美国为例,其国内垃圾处理流程复杂、标准严苛,每吨垃圾的处置费用高达100美元。而将垃圾出口至中国后,美国既无需支付这笔高额的环保开支,还能从政府针对垃圾出口的扶持政策中获取补贴收益,可谓“一举两得”。
在再生塑料的国际流向中,中国同样成为主要“接盘方”。数据显示,欧盟27国所产生的再生塑料里,有87%最终流向了中国市场;英国产生的废塑料,三分之二都依赖中国进行后续处理。
这种高度依赖的局面,使得中国在不知不觉中沦为全球垃圾贸易链条里的“最终归宿”,被迫承受着本不该承受的生态压力。
垃圾出口还形成了隐蔽的经济利益网络。美国的垃圾回收企业,借助向中国出口垃圾,成功甩掉了堆积如山、难以处理的塑料废弃物这一“烫手山芋”;物流企业则通过承担垃圾运输任务,赚取了可观的运输费用,更有甚者,部分物流商在运输过程中非法夹带其他货物,借此攫取更为丰厚的非法利润。
这种打着“贸易自由”旗号的“垃圾生意”,让发达国家在持续维持高消费、高浪费生活模式的同时,得以将环境污染的苦果“外包”给其他国家,自身依旧维持着表面的环境光鲜。
«——【·惨痛代价·】——»
但洋垃圾带来的代价同样触目惊心。在洋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以电子废弃物为例,其包含的铅、汞、镉等重金属在拆解过程中会渗入土壤,导致土地重金属含量超标。
广东某地曾因采用“酸洗”“烧板”等原始方法处理电子垃圾,造成河水污染、土壤酸化,部分区域重金属污染持续时间超过二十年。
此外,塑料垃圾的焚烧会产生二噁英等剧毒物质,直接污染大气环境,而填埋处理则导致土地资源被长期占用,加剧了环境治理的负担。
而且洋垃圾还有可能携带病菌和有毒物质。未经消毒的医疗垃圾、旧服装可能携带结核杆菌、肝炎病毒等病原体,处理工人因长期接触此类物质,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皮肤感染甚至癌症的风险显著升高。
«——【·禁令的颁布·】——»
因此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提升和环保意识觉醒,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变。
2017年国务院发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21年正式全面禁止固体废物进口。
禁令实施后,发达国家长期依赖中国处理其回收垃圾的局面被彻底颠覆。以美国为例,2017年其向中国出口的废塑料达730万吨,禁令实施后,大量可回收物因无处可去而堆积在港口或填埋场。
英国同样面临困境,其回收行业过去将中国视为“便捷的垃圾箱”,禁令后不得不投入巨资升级分拣技术。
有的国家想既然中国不接收了,就想着出口到别的东南亚国家,但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很快跟进限制措施,导致垃圾处理链进一步断裂。
这无疑让那些发达国家恼羞成怒,更是有美国官员指责中国违反世贸组织义务,应该尊重“贸易自由”。
对此中方回应强调禁令符合《巴塞尔公约》精神,并敦促美国承担自身责任。温铁军教授更是毫不客气的回怼对方:“中国不是你们的垃圾场,还轮不到你们发言。”
中国禁令迫使发达国家直面自身产生的垃圾,减少了一次性塑料使用。从长远看,这有助于推动全球向循环经济转型,但短期阵痛不可避免。
更新时间:2025-05-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