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坚持正确二战史观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持正确二战史观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王立胜

主要观点历史虚无主义“虚”在哪儿?

●本质上是唯心史观,没有任何客观性、公正性可言。从价值观、方法论到认识论,无不充斥着利己主义和主观色彩,遍布着偏见

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是什么?

●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怎样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

●坚持客观性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二战历史;坚持整体性原则,从战争全局出发来认识二战历史;坚持历史性原则,从特定历史条件出发评价二战历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坚持正确二战史观,全面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认清历史虚无主义对二战历史的歪曲及其本质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借国际右翼势力与思潮大行其道。他们立足“西方中心论”价值理念,借助多样化媒介手段,广泛散播错误二战史观,极力歪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史实,尤其是否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作的积极贡献,否认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在二战中付出的重大牺牲。深入探究起来,历史虚无主义在价值观、方法论、认识论上分别体现着利己主义、形而上学、主观主义,由此把握其唯心史观的本质,才能更好地避免为其所扰、所惑。

第一,价值观上的利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者表面上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维护历史公平和正义的幌子,实则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歪曲历史、损害他国利益。西方国家对二战的叙述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提出‘二战’这个词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把这场战争与爆发在欧洲的一战联系起来,赋予它一种道德含义”,在此影响下,产生了“1939年德军闪击波兰作为二战起点”等西方中心主义错误论断。这些观点漠视中国自1931年便开始独立抵抗日本法西斯以及苏联战场的重要意义等历史事实。这种西方中心主义是典型的利己主义,为了凸显自己的功绩、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随意抹杀他人功劳、歪曲他国历史。

第二,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历史虚无主义者善于从单一的、静止的视角出发,只看问题、不看成绩,只看细节、不看整体,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打着揭露历史真相的旗号,虚构历史事实,用各种形而上学的方法对其观点进行包装和掩饰。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罗列大量表象,将中国与中国共产党描绘成“坐享其成者”和“不劳而获者”,以此否认中国在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这种观点割裂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同一性,只看到欧洲主战场,却没有认识到战争的整体、发展变化及本质,更没有认识到全世界人民才是最终赢得二战胜利的力量源泉。

第三,认识论上的主观主义。认识源于实践。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谬论多是立场先行,从主观感情、愿望、意志出发,从狭隘的个人经验或本本主义出发,对实践进行歪曲反映。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眼里,历史不过是一个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他们有选择性地对待历史,主观臆想出一些所谓的“历史细节”,如用数据考究、历史揭秘、科学研究的幌子来否定南京大屠杀、中国军民抗战伤亡情况等历史事实,把侵略者美化为“受害者”“和平捍卫者”,炮制出“侵略合法论”“殖民有功论”等骇人听闻的观点,以此来修正、颠覆历史主流观点。

总之,历史虚无主义者从价值观、方法论到认识论,无不充斥着利己主义和主观色彩,遍布着偏见。我们要擦亮眼睛,看清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唯心史观,完全没有任何客观性、公正性可言。

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三个否定”

尽管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但在研究方法上是根本错误和极其混乱的,它从来不是一种学术思潮而是一种政治思潮,所反映的也不是学术问题,而是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是地地道道的政治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历史虚无主义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主流意识形态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代表着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发挥着规范思想行为、稳定社会秩序、提供精神动力的作用。马克思深刻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居于指导地位,对其否定就是对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否定。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与相对主义、怀疑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合流,以更隐蔽的方式歪曲二战历史,如通过“解放者叙事”、意识形态滤镜以及集体记忆建构中的“他者化”处理等手段将中国视为“他者”“配角”,通过祛魅化叙事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抗战英雄从精神丰碑解构,肆意进行矮化、污名化,不遗余力否定中国、中国共产党在二战中的作用,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意图搞乱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归根到底就是主义之争、道路之争。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神实质是要推行全盘西化,将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视为唯一的出路。恩格斯曾指出,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索民族解放自主道路的必然选择。“西方中心论”将二战的胜利简单归功于西方国家,过度凸显美国和英国在战争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构建二战后的世界秩序,提出“历史终结论”“文明优越论”“现代化单一模式论”,意图按照西方模式来规定世界发展道路,从而继续维持“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的实践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可以说,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源自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建立在为国家、为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之上的。可以说,党的执政地位与党的历史已经融为一体,虚无党的历史就是否定党的执政地位。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无视中国抗战的自主性和长期抗战的战略性,炮制“美援决定论”“东方战场边缘化”等错误认知,将中国描绘为“轴心国受害者”或“依赖盟军拯救的失败国家”,而非“重要的参与者”,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领导作用污名化为“政治投机”,把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功绩解构为“偶然结果”,试图改写“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逻辑。这种叙事解构使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在历史叙事中被抽离。这要求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高度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危害。

批驳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

什么是正确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这要求我们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历史,坚决反对否认、歪曲、篡改二战历史的图谋和行径。

坚持客观性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二战历史。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也是我们对待历史应有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尊重历史事实是坚持正确二战史观的根本前提。就二战起点这个基本史实来看,要充分认识九一八事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标志性意义。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就中国和苏联在二战中的作用发挥来看,中国、苏联分别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和欧洲主战场,是抗击日本军国主义和德国纳粹主义的中流砥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决定性贡献。中国战场以14年抗战牵制日本陆军近70%的兵力成为二战东方主战场。就侵略者的罪行来看,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日本侵略者还对中国人民发动了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人体活体试验,大肆掠夺中国的物资、资源、财富,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灾难。这些历史事实不能也无法抹杀,“忽视中国说”“二战六年论”“西方中心论”“日本受害论”等在事实面前根本无立足之地。我们有责任从客观史实出发,对各种历史虚无主义加以批驳澄清。唯有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坚定捍卫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才能守护人类用鲜血换来的和平成果,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坚持整体性原则,从战争全局出发来认识二战历史。用全面联系而非片面的观点来考察历史,是正确认识历史的方法论原则。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从整体上、从联系中去把握历史事实,不是从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去把握历史的潮流,没有充分占有历史材料,而是用一些片面的材料来立论,普遍存在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偏向。西方二战史观带有明显片面性、狭隘性,他们有选择地对待历史,突出“欧洲视角”的二战叙事,强调西方列强在二战中的“英雄”形象,通过拼凑历史描绘出一幅只有欧洲战场主要、亚洲战场次要的历史图景。有学者就曾经说过,“从全世界角度看二战,必须包括东亚国家的经验,中东、非洲、南美国家的经验”。在二战中,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作为二战的东方主战场,在14年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中,中国人民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按照1937年的比价,造成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消灭日军最多,创造了弱国打败强国的光辉业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只有坚持整体性原则,我们才能在全面详细地掌握历史材料基础上弄清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在把握历史活动的全貌中确定历史发展方向,得出正确的结论。

坚持历史性原则,从特定历史条件出发评价二战历史。人类历史处于永恒的发展之中,一切历史事物都处于某一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只有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背景出发,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对历史问题的认知和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正确二战史观要坚持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用历史数据阐明铁一般的史实。按照日军师团编制计算,中国牵制和抗击的日军兵力最多。从七七事变到抗战结束,日本历年投入到中国战场上的陆军,最多的年份超过编制总额的90%,最少的一年约占35%,8年中平均每年超过70%。中国摧毁日军有生力量的数目最大,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结束,共歼灭日军150余万人。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共128万余人。中国为战胜日本法西斯作出了巨大牺牲,军民伤亡多达3500万人。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主战场,是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中流砥柱。因此,必须坚持历史性原则,从战争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和中日双方实际情况出发,来认识和评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总之,坚持正确二战史观,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旗帜鲜明地批判和抵制关于二战历史的错误观点与倾向,彻底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牢牢捍卫中国抗战胜利成果。

来源:《四川日报》2025年8月25日第9版

作者:王立胜(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等。主要致力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乡村问题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7

标签:历史   虚无主义   战史   正确   周年   中国   中国共产党   日本   方法论   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战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