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的女生后来怎样了?别骂她们“不懂事”,她们在自救!

“这丫头,越来越不听话了!”
“小时候多乖,现在简直没法管!”
“叛逆期?叛逆期就能顶撞父母、不学好?”

这些话,你是不是听着耳熟?多少女生在青春期被贴上“叛逆”的标签——顶嘴、逃课、早恋、染头发、不写作业、拒绝沟通……大人急得跳脚,觉得孩子“学坏了”。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叛逆的女生,后来都怎么样了?她们真的“毁了”吗?还是说,她们只是在用自己方式,从窒息的环境中挣脱出来?


我认识一个女孩,初中时被全校老师列为“问题学生”。她不交作业,上课戴耳机听歌,和班主任对着干,还偷偷和校外男生谈恋爱。父母气得不行,骂她“丢人现眼”。可后来呢?她职高毕业,学了美容,自己开店,三年后开了两家分店,父母现在逢人就夸:“我女儿有出息。”她说:“那时候我不是坏,是憋得慌。家里天天吵,爸妈拿我当出气筒,学校又只看成绩。我不反抗,我就没了。”

还有一个女生,高中时和父母决裂,离家出走半个月。因为她喜欢跳舞,想考艺术类院校,爸妈却说:“跳舞能当饭吃?老老实实考个师范,当老师多稳当。”她不听,硬是自己打工攒钱报班,后来考上了一所艺术院校,现在是知名舞蹈团的编舞。她说:“如果那时候我听话了,我现在可能正坐在办公室里,一边改作业一边哭。”

这些女孩,她们不是“不懂事”,她们是太早看清了现实的荒谬。她们的叛逆,不是为了气父母,而是在争夺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她们用顶嘴对抗控制,用逃课反抗压抑,用早恋寻找情感寄托——哪怕方式不成熟,甚至伤了自己,但那也是她们在黑暗中摸索出路的方式。

可大人呢?往往只看表面,不问原因。
孩子穿短裙,说是“学坏”;
孩子不愿打招呼,说是“没家教”;
孩子拒绝安排的专业,说是“不懂事”。
可你有没有问过:她为什么不愿意?她想要什么?

有个女生,爸妈都在事业单位工作,从小要求她“规矩”“听话”。她考上了重点大学,读了父母选的金融专业,可大二那年抑郁了。她后来在日记里写:“我成绩好,但我一点也不快乐。我像一个提线木偶,演着别人想要的人生。”她休学一年,重新学心理,现在成了一名心理咨询师。她说:“我的叛逆来得晚,但好在没彻底消失。”

还有人说:“叛逆期过去就好了,别太当回事。”可问题是,如果大人不改变,孩子就算“表面听话”了,内心也早已关闭。 那种“乖”,是妥协,是疲惫,是放弃自我后的麻木。比起叛逆,这种“顺从”更让人心疼。

更讽刺的是,很多女生长大后,反而被夸“独立”“有主见”“敢拼敢闯”——可这些品质,不正是她们在叛逆期一点点挣来的吗?小时候说她“叛逆”,长大说她“优秀”,怎么,成长的功劳全是时间的,错误全是孩子的?

那些曾经叛逆的女生,后来有的成了创业者,有的成了艺术家,有的成了单亲妈妈但活得坦荡,有的回归家庭却依然保有自我。她们或许没走“标准路线”,但她们活得真实。而那些一直“听话”的女生,反而有不少在三十岁后突然崩溃,开始质疑:“我到底是谁?我想要什么?”

对此,怎么看?跟往常一样,谈谈我个人的两点看法:

第一,叛逆不是病,是觉醒的开始。 尤其对女生来说,社会、家庭、传统观念给她们套了太多枷锁——“要乖”“要稳重”“别太有个性”。可一个人要成长,就必须打破束缚。那些敢于反抗的女生,往往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别急着打压,先试着理解:她的叛逆,是在喊“我要被看见”。

第二,家长最该做的,不是“纠正”叛逆,而是“接住”情绪。 很多叛逆,本质是求助。孩子不是不想好,是不知道怎么表达痛苦。与其天天盯着她染了头发、交了“坏朋友”,不如坐下来问一句:“你最近是不是很难受?我能不能帮你?”爱和理解,比控制更有力量。

说到底,那些叛逆期的女生,后来大多都好了——不是因为“终于听话了”,而是因为她们在挣扎中,找到了自己的路。

而真正该反思的,或许不是她们,而是那个总想把她们“修理整齐”的世界。

别再用“叛逆”去定义一个女孩的成长。
她不是在捣乱,
她是在——
拼命活成自己。

#身边叛逆期的女生后来都怎么样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育儿   叛逆   女生   孩子   父母   听话   作业   头发   早恋   大人   说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