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叶黎)商周时期,中原王朝将南方铜矿资源北运,称为“金道锡行”。近年在武汉市黄陂区、新洲区境内滠水、倒水、举水流域登记有近60处商周时期聚落遗址,其中新近发掘的遗址还发现了铸铜遗迹。为此,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武汉大学于今年4月开启了这一区域的商周遗址专项调查。
滠水、倒水、举水流域商周时期遗址分布示意图。张剑 供图
新洲大墩(团墩)遗址,地面捡到西周鬲足
5月13日下午,长江网记者随市考古所工作人员来到位于新洲区潘塘街谢畈村的大墩(团墩)遗址,眼前的大墩长满灌木,在一片农田中兀立,高出农田三四米,约有几个篮球场大。走上大墩,上面是农户种的棉花地,棉花苗刚长出秧子。工作人员蹲下,一会儿就在地面捡到商周陶片,还有鬲足,判断是符合西周时期特征。
调查组队员在新洲区大墩(团墩)遗址上搜寻商周陶片。记者万建辉 摄
其他工作人员迅速飞起无人机,开展数据航拍和测绘,另一批工作人员则选准样本采集点,用探铲的工具钻探土层,一直钻到4米深的原生土层,取出不同深度土层的样本土,按顺序放置到带来的方形木板上,土壤样本呈现黄色(地表土)、灰黑色(含碳文化层)、红褐色(原生土壤)的差异,由此可以判断大墩文化层的深度和厚度。
随行的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蒋卫锋介绍,黄陂区、新洲区境内的滠水、倒水、举水河及其支流界河、杨家寨河、龙须河、程家河、沙河,发源于桐柏山——大别山南麓,再往北可沟通河南南部淮河流域的支流,进而进入中原,直到洛阳盆地等商周中原王朝核心区域。
工作人员对钻探出的土壤文化层样本拍照取样,远处稻田低于大墩(团墩)地面约4米。记者万建辉 摄
根据考古研究,在商代早、中期,商王朝以黄陂盘龙城为据点,控制长江流域,掌控今大冶铜绿山、江西瑞昌的铜矿资源。商代中后期到西周,青铜资源的北运,也就是“金道锡行”,仍要经过大别山以西、随枣走廊,越过桐柏山,进入中原。所以从地理空间推测,黄陂、新洲的这几条长江支流很可能发挥了“金道锡行”重要节点的功能。
为此,2025年3月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武汉大学,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向湖北省文旅厅、湖北省四普办申报并获批了《武汉市举水、倒水、滠水流域商周遗址专项调查与研究》的调查课题。
新洲曾家墩、黄陂郭元咀都发现商周铸铜遗迹
“这一推测,也有近年的考古依据!”蒋卫锋说,2022年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联合在新洲区仓埠街开展了考古调查工作,新发现商周时期遗址近10处,以曾家墩、寨墩、庙墩等具有代表性。
调查组队员在黄陂区陈隍墩遗址。张剑 供图
2023年两家单位又联合对2022年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联合在仓埠街开展了考古调查工作,新发现商周时期遗址近10处,以曾家墩、寨墩、庙墩等具有代表性。当年两家单位又联合对仓埠街曾家墩遗址开展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确认了曾家墩遗址主体年代为晚商——西周时期,堆积最厚处约5米,发现了围墙、房屋、墓葬、灰坑等遗迹,还有石范、铜锭、鼓风管、炼渣等铸铜遗物。曾家墩遗址的考古发现,获得了2023年度湖北省“六大”考古新发现。
2024年1月,张剑向记者展示曾家墩遗址出土的湖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青铜箭镞铸造石范。记者万建辉 摄
曾家墩遗址的发掘丰富了本地区商周考古学文化谱系,对研究鄂东北与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提供了新的材料,也进一步验证了滠水、倒水、举水流域在“金道锡行”中的重要性,与位于黄陂区滠水东岸双凤亭公园北部的鲁台山郭元咀遗址的新发现相呼应。
近年在郭元咀遗址商周文化层,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与铸铜、熔炼相关的手工业作坊遗存,如粗沙坑、细沙坑、浇铸坑、存贮坑、炉址、烧土堆积、大型灰坑等。郭元咀商周遗址的新发现,入选了“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名单。
郭元咀遗址商周文化层青铜原料。资料图
2013年至今持续考古工作的十多年间,盘龙城联合考古队证实了盘龙城曾存在较大规模的青铜器专业化生产作坊。连续在新洲、黄陂的商周遗址发现铸铜遗址,显然它们之间有某种关联。
商周先民生活生产的墩台,多建于河边
调查完大墩(团墩)遗址,市考古所工作人员又来到几公里距离的埠墩商周遗址,这个遗址位于一片玉米地和干涸的稻田之间,紧邻它的是一条名为土河的河流。刚刚调查完的大墩(团墩)遗址,也紧邻这条土河。
埠墩目测约有一两个篮球场大,长满了树木。工作人员扒开灌木,深入到墩台里面钻探,到3米深,探到原生土层,原生土层上的文化层也发现红色陶片。
新洲区埠墩遗址。叶黎 摄
市考古所文化遗产保护部副主任张剑告诉记者,在新洲、黄陂的商周遗址,许多都在河边的土墩上,这些土墩又多为人工筑成,先民们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而到了雨季涨水,河岸又会被淹没,所以当时的人们在河边筑墩筑台,作为生活居所和生产场地,是相当高明的一个选择。他说,作为连接铜矿资源与中原重要区域,尤其是黄陂盘龙城、新洲香炉山、黄陂郭元咀等考古发掘,都揭示着黄陂区、新洲区在“金道锡行”上有着重要节点作用。
工作人员在埠墩遗址的树林灌木中钻探土壤取样。记者万建辉 摄
张剑介绍,今年4月,调查组开始对各遗址点进行田野调查工作。利用实地踏查、标本采集、断面解剖、局部勘探、RTK测绘、无人机航拍、植物浮选、动物考古、碳十四测年等手段,对每个遗址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了解遗址的面积、类型、年代和性质。接着对调查获得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包括遗址的判定、范围的判定、年代的判定、聚落等级的判定等。还将根据上述信息绘制出同时期各个遗址的聚落形态图,或不同时期同一聚落发展变化的动态轨迹图。
调查组在黄陂区的商周遗址中钻探出的文化层堆积土样。张剑 供图
参加调查的市考古所考古协调部副主任宋贝介绍,此次调查,为进一步了解商周时期中原王朝与本地区的交融,以及文献记载的曾经在这一区域生活的黄国、扬越、淮夷等族群的互动关系,包括这一区域商周时期遗址与中原文化、淮夷文化及楚文化的关联,提供一手考古资料。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武汉大学两家单位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联合黄陂区、新洲区文管所,开展了此次黄陂区、新洲区商周遗址区域性系统调查,以便为后续进一步发掘和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宋贝说,截至目前,调查组已完成黄陂区45处商周遗址的田野调查,正在开展新洲区23处商周遗址的田野调查。
(值班总编辑 王雪 值班主任 张萌 值班编辑 赖俊)
更新时间:2025-05-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