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里诞生的一家国学图书馆,明天86岁了!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有这样一家国学图书馆,它于上海“孤岛”中成立,虽几乎未曾对外公开,却在学者间声名远扬,胡适、钱钟书等诸多名人皆曾来此阅览或咨询,它就是合众图书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恰逢合众图书馆新馆开馆86周年纪念日(9月20日)在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同翻开《合众图书馆史话》,透过合众图书馆馆长顾廷龙之子、著名飞机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顾诵芬先生饱含深情的序言,走进那段志士仁人守护中华文脉的传奇岁月。

顾廷龙在北苑家中写字

战争年代图书馆的生存考验

合众图书馆创建前期

我父亲早年专门研究文字学,师从胡朴安、闻宥、魏建功等大师。1932年,父亲从燕京大学研究院毕业后被燕大图书馆馆长洪业先生聘为采访主任,做了6年图书采购工作。1935年叶景葵先生来北平,在章钰先生家与我父亲结识,他们很投契。

顾延龙年轻时照片

叶老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从杭州书店买到一部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花了2年时间整修一新。他对该书是顾祖禹的稿本还是其学生修改本不能确定,于是请父亲帮助联系《禹贡》学会的专家学者做一些考证研究。正是从这件事开始,父亲博得了叶老先生的赏识。叶老先生爱古籍,张老先生(编者注:张元济)也一样,因此创办私立图书馆的想法一拍即合。办馆经费主要靠叶老先生,并利用浙江兴业银行的条件。

两位老先生之所以相中父亲主持图书馆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父亲在1937年为章钰老先生编纂了他的藏书目录。这部30万字的书目仅用10个月就印出来了。叶老先生看后评价:此目“体例极善,足以表章式老劬学之里面,吾兄可谓能不负所托矣”。张老先生也有同感。

我父亲决心南下,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北平的愤懑。当时他进城,经过西直门都要被搜身并向敌人行礼。七七事变前,颉刚先生一直提倡抗日,编了通俗刊物,并发布了很多抗日宣言,父亲也都签了名。

我们于7月17日晨到达上海,舅父们都来码头迎接。下船后我们直接去了合众图书馆筹备处辣斐德路614号(今复兴中路思南路口)。这是一座二层花园洋房,室外有一片相当大的草地。父亲上午即去见叶老先生,下午叶老先生又来看我们。7月18日,父亲着手草拟《创办合众图书馆意见书》,后经叶、张两位先生审改成文。7月23日,叶老先生将自己收藏的84箱古书运入筹备处书库。

由于合众图书馆购书经费不多,要购买大量善本图书不太可能。父亲沿用他在北京的经验,采用晒蓝复制的办法。线装书纸薄并透光,所以可以晒蓝。现成的晒蓝用感光纸不容易买到,父亲就买了一些高锰酸铁钾和赤血盐等做感光材料的化学药品,还买了量杯和天平秤以及搪瓷盆罐,另外请家具商定做了一个晒图用的玻璃框架。在辣斐德路614号我还参与晒印了一些图书。筹备处没有打字机和专职打字员,行文等都是父亲自己用毛笔写的。

保存古籍,最重要的是防虫防霉,所以每到夏季都要晒书。合众书库通风较好,霉的问题就没有了。防晒靠窗帘,通常由两位工友负责开窗、关窗和拉收窗帘,但遇有疾风暴雨,两人忙不过来,则几乎全馆人员,包括我也都赶去关窗。父亲对防虫蛀蚀问题非常重视,他专门请教了上海中国科学社的化学专家,购置防虫又不伤书的药剂,所以合众图书馆建立的14年间,从没有出现过图书虫蛀和霉烂的事故。

合众图书馆在艰难筹备中逐步搭建起古籍保存与管理的基础,从技术方法到日常维护都倾注了众人的心血。但在那个时局动荡的战争年代,图书馆的生存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困难中成长

1942年6月,地方联保处要向合众图书馆借房,董事长陈陶遗和常务董事商量后,请出了工部局的魏廷荣,由法租界捕房出面告诉保长,保存古书、学者研究的地方,不能和其他事杂处,于是保长不再纠缠。

1942年3月日本人山本来合众图书馆要借地方,每月开1小时会。父亲告诉他这事要由董事会定,并与叶老先生、陈陶遗老先生商量如何对付。叶老先生找浙江兴业银行懂日文的张音曼来,欲先弄清山本的身份,然后再定处理办法,后来通过各种关系,把这件事顶了回去。总之,当时合众图书馆虽在法租界,也不太平。汪伪政府还扬言要来检查图书,后来也是通过租界方面顶住了。

最危险的一次骚扰莫过于1949年5月17日,国民党军队强行进驻合众图书馆,强令众人将四楼腾空作为制高火力点。虽然常务董事徐森玉先生托人与国民党军事当局磋商,但毫无结果。18日清晨,董事长张元济老先生亲自来馆,找他们的分队长,嘱咐他们要妥善保护这些国宝。张老先生对父亲说,这个分队长“神色仓皇,语无伦次”,可能很快就会撤走。果然,当天晚上11点他们就都走了。5月24日又有军队来说要征用,所幸5月25日上海解放,总算太平了。解放军进租界后,就睡在馆外,秋毫无犯,真有天壤之别。

合众图书馆

除应付这些骚扰外,合众图书馆在经济上也存在很大困难。办馆之初的基金来自叶老先生和他募集的资金,原以为靠利息即可维持日常开支。这些基金有部分是南洋橡胶园等的股票,太平洋事变后,这些股票都被冻结,再加上通货膨胀,以至维持日常开支都有困难,全靠叶老先生向浙江兴业银行透支借贷。在抗战胜利前夕和解放前夕,馆里生活开支已支付不了,有时饭费都没有着落,母亲把她的首饰都当了,就这样勉强度日。最困难的是在叶老先生1949年4月28日去世后。1949年12月25日,董事长张老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工会成立大会作演说时,因脑血栓突然跌倒,以致半身瘫痪。就在这时,浙江兴业银行通知合众图书馆即日起停止透支。最后由陈叔通先生出面担保,继续透支,图书馆才得以维持。

十四载风雨里,图书馆于骚扰与窘迫间从未退缩,以坚守扛起了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这份对文化的执着守护,既藏着跨越时光的动人情怀,更化作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激励、鼓舞着后来人。

合众图书馆虽仅成立了14年,但它在抗战期间为保存和弘扬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与创办者的高尚品德和敬业精神是分不开的。当时创建图书馆的叶景葵、张元济、陈陶遗先生等都是竭尽全力、不计个人得失地投入。叶景葵除了捐赠全部藏书外,几乎把自己家产全都投入创建合众图书馆的事业中,他去世时几乎无存款,以至身后家人给合众图书馆的房租都交不上。他们都有强烈的爱国心,青年时代都积极为维新变法奔波过,到了中年时代,清政府被推翻后,为了国家振兴富强,都曾创办实业。抗战时期,他们已年近(或年逾)古稀,但仍想着为保存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这些老先生们都是经过科举考试的,国学基础相当雄厚,但他们活到老,学到老,虽已至耄耋之年,还在不断做勘校工作,给胡适的《水经注》研究提供意见,印出《读史方舆纪要》校勘本。他们的道德学问,爱国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事业,对学问精益求精、永不止步的精神,是我永远忘不了、永远崇敬的。

——节选自《合众图书馆史话》序言

好书推荐

点击加购

《合众图书馆史话》

顾诵芬 师元光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图文源自本社已出版图书《合众图书馆史话》)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历史   烽火   国学   图书馆   明天   老先生   父亲   筹备处   租界   史话   浙江   图书   胡适   北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