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旧称兴化,别名莆阳、莆仙,地处福建沿海中部,其历史脉络可追溯至数千年前,是一座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 “千年古城”。 本组图片拍摄于1917年,记录下了一百多年前一群美国人从福州前往莆田时所看到的景象。
前往莆田
1917年,一支由美国传教士组成的考察团从福州出发,前往莆田。虽然距离并不是很远,但他们打算采用两种水、陆两种交通方式前往。
两条船
这支考察团由一名叫做韦尔奇(音译)的主教带领,规模颇为庞大,因此乘坐两条带有客舱的夹板船前往,这种船在福州的老照片中很常见。
商议
船只到达水路的终点,一群人聚集在船头,商量下一步的行动,内容包括派人在当地雇佣一些脚夫帮助搬运行李。
下船
一切准备就绪后,韦尔奇主教首先踩着跳板离开船屋,准备开启陆路的行程。可以看到同行的还有一些女眷。
陆地上
此时,一些刚刚雇佣来的脚夫和轿夫早已在岸边的高地上集结,并准备好了盛放行李的草篓和抬人的轿子。
启程
脚夫首先挑着沉重的行李动身,女人们等待他们离开后,再坐上轿子跟随。轿夫们都戴着遮阳的凉帽,身上披着垫肩,很专业的样子。
行进中
此时正值初秋天气,太阳依旧十分炽热,苦力们沿着高低起伏的道路前行,走得十分辛苦。
小村镇
前行不久,考察团便来到一个小村镇上,主教决定停下休息一会儿,顺便吃个午饭。他们所乘坐的轿子整齐地摆放在街边。
围观
一群高鼻梁蓝眼睛的洋人突然出现在街头,自然引起当地百姓的极大兴趣,他们站在街道边,看着洋人窃窃私语。小孩子们更不愿失去这次看西洋景的机会,一个个凑得很近。
街边
这是福建地区典型的一个小村镇的景象,街道路面铺着砖,路边的店铺很低矮,用来作遮阳棚的苇席已经破烂不堪。小孩子手搭凉棚的样子很可爱。
饭馆
站在饭馆门前的两名小女孩,都戴着耳环,容貌清秀,其中一个背着弟弟或妹妹。想想挺让人难受的,因为她们终其一生,或许并不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曾留下了这张童年的影像。
吃饭
摄影师专门在饭馆内拍下了一名苦力吃米饭的照片,因为他的吃饭形象过于凶猛。其实,他们干的是重体力活的,饭量也惊人,吃饭的时候狼吞虎咽真没什么好奇怪的,只是养尊处优的洋人并不懂。
山口
莆田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地貌复杂,山地、丘陵和河流纵横交错。这是摄影师拍摄的莆田一处山口的景象。
基督教堂
正在建设中的莆田基督教堂。这座教堂位于马台里(今莆田北大北街 77 号),1915年10月奠基开建,1918年竣工。推测这正是考察团来此的原因,看看教堂的建设进度。
教堂内部
正在教堂内部施工的工人们。这座教堂外墙采用花岗岩石条仿古的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
建筑工人
教堂占地一千五百多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三千人。是当时国内容量最大的教堂,也是当时东南亚四大教堂之一。
内部一角
莆田基督教堂融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屋顶采用中国传统的挑檐与翘角的造型,从图中看,当时参加建筑的工人并不多,正是他们的辛勤努力,才使得这座美轮美奂的建筑在百年之后成为了福建省文保单位。
今天的模样
这是莆田基督教堂今天的样子,转眼已经一百多岁了。现已被中科院鉴定为“近现代中西合璧保存完整代表性建筑物。”
莆田风景
通过高地上一座建筑的大门向远处眺望,丘陵下的平原是广阔的田野,远处是奔流不息的木兰溪。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