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现场。
复建的顺庆府署。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杨晓江/文余中华/图
南充,这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坐落在嘉陵江畔,自古享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的美誉。从三国文化的厚重到千年绸都的辉煌,从镌刻红色记忆的热土到嘉陵江生态文明的典范,南充历史文化深厚而多元。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嘉陵江畔话果州:文物考古视角下的南充城”学术讲座在市博物馆举行。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符永利通过文物考古的独特视角,系统梳理南充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其作为嘉陵江流域重要文明节点的文化价值,为公众呈现了一个立体、生动的南充形象。
A公元598年始有南充县
南充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特色鲜明的城市,历来为川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天的讲座,符永利首先向现场观众介绍了南充的历史建置沿革。
根据考古发现,南充的历史文明开启于石器时代,到了夏商周时期,被称为“有果氏”之国、巴子国。“南充城西有盛产黄果(广柑)的果山,因此被称为‘有果氏’之国,实际上它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部落。”符永利在讲座中介绍,在商周时期,今南充境内皆为“巴子国”辖地,在周显王三十年(公元前339年)前后,巴子国国都自垫江(今重庆市合川区铜梁山)迁至阆中。
在讲座中,符永利介绍了南充市博物馆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西周虎纹铜钺。符永利介绍,这件铜钺出土于阆中市彭城坝,是西周时期的礼器,也是研究早期巴文化及南充地区与中原地区文明交流的重要实证之一。
“历史上,南充的行政区划经过多次变化,也涌现了很多故事,如安汉县、顺庆府的由来等,这些名称的演变及故事的背后,都是南充文化的一部分。”符永利说。
秦灭巴后,于公元前314年置巴郡及阆中县,郡治阆中。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分阆中县置充国县,因此地所出的人力、物力、财力贡献殊大,取充实国力之意,故名。到了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为纪念纪信舍身保刘安汉之功,将纪信家乡从充国县分出,设置安汉县。符永利介绍,安汉县城就在今天的南充市顺庆区舞凤街道五里店。
在隋文帝时期,实行州县二级制,今南充境内共设14县,分由3州管辖。其中,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安汉县改名为南充县,属于隆州。在唐朝时期,今南充境内置县达19个,分由阆州、果州、蓬州三州管辖。
今天位于顺庆区红光路上的顺庆府衙和1227街区,也是南充历史建置沿革的见证。在南宋时期,因宋理宗赵昀曾任果州团练使,认为果州是永远安宁、祥顺吉庆之地,是顺心庆幸之所,故在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升果州为顺庆府。
“一般来说,实任是实际到任的。同时也存在遥领(兼领)情形,多为皇子、宰相、禁军将领等兼任,并不实际到任,有时是为了解决级别待遇等问题。”符永利介绍,赵昀实际上并未到果州任职,官职只是遥领,按宋代惯例,一般升潜龙之地的州为府,那么升果州为顺庆府也是顺其自然的。
B嘉陵江流域先秦遗址重启调查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南充历史的重要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符永利介绍,南充文物考古工作正式开始于1979年,当年重庆市博物馆和南充地区文化局组成文物考古普查队,对嘉陵江中下游地区进行首次全面的考古调查,发现了大量遗址、遗迹,其中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5处。
此后,在1987年、1995年、2011年、2016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对嘉陵江中下游地区、达成铁路沿线等进行了文物考古调查。其中,2016年至2017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阆中市文成镇灵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相关专家从文化层和遗迹间叠压打破关系以及出土遗物观察,认为灵山遗址的时代可划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唐宋、明清及近现代几个阶段,以新石器时代遗存最为丰富。符永利表示,灵山遗址的发掘,将阆中有据可考的人类活动历史从距今约3000年提早到距今4500年至5000年。
2016年至201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还对南充的部分区县开展了三次考古调查,不仅扩充了南充先秦遗址的内涵,还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地理分布、聚落形态、文化面貌等提供了新的线索。“经过多次文物考古调查,人们对南充的历史文化有了很多新的认知。”符永利表示,进一步加强嘉陵江流域南充段文物遗存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尤其是汉代以前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将是下一步考古工作的重点方向。
2021年至2022年,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受南充市文广旅局、南充博物院委托,重启嘉陵江流域先秦遗址调查,调查发现先秦遗址22处、汉代遗址25处、唐宋遗址6处,合计53处。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在高坪、嘉陵初步探索发现8处或与旧石器时代相关的遗存,距今约5万—1万年,刷新了之前的认识。“该发现还需要通过剖面地层、土壤测年等来综合判断,待进一步进行确认和鉴定后,南充有据可考的人类活动历史将再向前推进一大步。”符永利说。
C南充具有多重文化性格
“要说南充城的历史文化性格,首先要说的就是嘉陵江文化。”符永利在讲座中说,嘉陵江在南充这座城市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南充因江而兴,嘉陵江也孕育了南充丰富的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
南充是闻名遐迩的绸都,具有3000多年的蚕桑历史。据《华阳国志》记载:周初,南充丝绸就已成为周王朝的贡品。汉代,丝绸开始成为南充经济的一大支柱。唐代,南充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绫绢产地。符永利介绍,唐开元年间,京城交易的各地丝绸产品,以果州、阆中所产丝绸产品价格最贵,生产的绸、绫、绢、丝等十多种产品被定为朝廷常贡,人称“胜苏杭品质之优,享天宝物华之誉”。
除了嘉陵江文化、丝绸文化,春节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也是南充响亮的文化名片。符永利在讲座中说,因为有了陈寿,才有《三国志》,才有后续的《三国演义》,南充是当之无愧的“三国文化之源”。
从古至今,南充素以文化发达,人才辈出著称。符永利表示,南充城市的历史文化性格是多重的,这与南充所处的地理位置、南充人民的创造精神密不可分,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财富,是南充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注脚。
在讲座的最后,符永利说,“嘉陵江流域考古潜力巨大,期待考古工作者与文化传承人持续深耕,进一步挖掘南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南充的历史文脉更加清晰、鲜活。”
人物简介
符永利。
符永利,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考古学会考古教育专委会委员,四川省考古学会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理事,四川省考古学会石窟考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古城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巴蜀石窟寺研究所所长。符永利教授先后在西北大学、南京大学、日本筑波大学等高校学习,获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先后主持或参与《长江下游南朝佛教造像调查与研究》《川渝历代纪年石窟内容总录与编年》《嘉陵江流域石窟寺研究》《巴蜀地区宋蒙山城遗址调查与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仁寿县能仁寺摩崖造像调查与研究》等省部、地厅级项目15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80余篇,曾获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两次。
更新时间:2025-05-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