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主席特意致电吴石求证一事,吴石看到电报后幸福地笑了

1949年5月下旬,在一处隐秘的住所内,新上任的国民党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吴石,正与他的秘密联络员谢筱迩一同守着一部电台。

滴滴答答的电波声划破了寂静,一份加密电报被迅速译出。

电报内容极其简短,请求核实“某军某师的番号和具体驻地”。

这在海量的情报往来中似乎并不起眼。

惊人的是电报的落款——“中央军委”。

看到这四个字,吴石的脸上没有惊惧,反而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谢筱迩后来回忆,吴石那天“特别高兴”。

这是一种幸福的笑,一种在刀尖上行走多年后,终于得到最高层确认的释然。

吴石心中清楚,能以“中央军委”名义直接向他这位潜伏在敌人心脏的“密使一号”求证如此具体的情报,发报人只可能是一位——毛泽东。

这封电报的分量,足以压垮任何一个潜伏者的心理防线。

它既是信任,也是考验。

它无声地告诉吴石:你的工作,最高统帅部看到了,而且至关重要。

这份来自延安窑洞、来自西柏坡的“看见”,瞬间点燃了吴石所有的信念。

他连夜核实情报,第二天便将准确无误的信息回复了过去。

这个“幸福的笑容”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博弈与抉择?

虎穴深处的双重博弈

当时,身为国民党国防部史政局局长的吴石,接到了一个烫手的任务。

国民党高层白崇禧、陈诚等人决定,将存放在南京库房的500箱绝密军事档案火速运往台湾。

这批档案非同小可,里面不仅有国民党军队完整的兵力部署图、各战区作战计划、部队编制和武器配置,更包含了日本人耗费数十年心血搜集的侵华情报资料,被季羡林先生称为“国内仅此一份”的“末次资料”。

谁掌握了这批档案,谁就掌握了对手的命门。

档案必须截下,但如何截?

吴石官居中将,却无力公然对抗整个决策层。

他巧妙地利用了高层在溃败前夕的矛盾与侥幸心理,提出了一个听起来“滴水不漏”的方案:“先运福州,进可回南京,退能去台湾”。

福州是吴石的故乡,这个看似为党国谋划万全之策的建议,包裹着一个巨大的秘密计划:伺机在福州起义,将这批无价之宝完整地交给人民解放军。

高层批准了。

1948年12月,500箱档案顺利运抵福州于山戚公祠。

吴石的博弈正式开始。

1949年5月,解放军渡江后,台湾方面催运档案的电报雪片般飞来。

吴石展现了他作为高级特工的惊人演技。

第一次,他以“军运紧张,调不到船”为由拖延。

第二次,面对再次催促,吴石上演了一出“金蝉脱壳”。

他精心挑选了100多箱价值不高的军事杂志、过期训练手册等资料,贴上“绝密档案”的标签,堂而皇之地运往台湾。

瞒天过海之后,吴石在一个深夜,与副官聂曦、参谋王强一起,将剩余的298箱核心档案秘密转移至仓前山的福建省研究院书库。

他对研究院院长、老友黄觉民的嘱托只有一句:“等解放军来了,交给他们。”

他对王强的命令更是字字千钧:“人在档案在。”

这场历时数月的智斗,吴石赌上的是身家性命与政治前途。

他不仅要骗过南京和台湾的军政大员,还要在福州本地复杂的势力中周旋。

这份压力,外人无法想象。

因此,当几个月后,那封来自“中央军委”的电报抵达时,吴石的笑容里,饱含着计策成功的欣慰,更有一种“我的奋斗没有白费”的巨大幸福感。

一纸电文与一座古城的命运

毛泽东的电报,是对吴石工作价值的最高确认。

而这份价值,很快就以一种更宏大的方式体现出来——保全千年古城福州。

吴石的情报工作,并不仅仅是传递几份文件。

根据《史政工作条例》,所有核心军事资料均需送史政局备案。

这个职位为吴石打开了一扇独一无二的窗户,他能轻易获取刚刚结束的最高级别作战会议的图表和决策。

他提供的情报,细致到国民党在西南五省(川、滇、湘、粤、闽)的部队番号、驻地、装备,甚至台湾海峡的海防布置。

多年后,时任第三野战军参谋长的张震上将回忆,渡江战役前收到的一份“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番号甚至细化到团,对制定作战计划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这份图,正是出自吴石之手。

有了中央的直接肯定,吴石的行动更加果决。

1949年6月,蒋介石下达死命令,要求在福州周围修筑半永久性工事,准备与解放军决一死战。

作为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吴石负责督办此事。

吴石是福州闽侯人,对家乡感情极深。

他曾对亲信说:“福州是千年古城,真打起来,我怎么对得起家乡父老?”

他运用职权,开始了新一轮的“消极抵抗”。

他时而以“福州背水作战,守不住,修工事是浪费”的军事理论搪塞,时而以“缺少材料”、“调不到工兵”等借口拖延。

与此同时,一张更为关键的“福州守军部署图”,包含了国民党守军全部驻地、人数、火力配备的详细信息,被吴石通过谢筱迩迅速送到了解放军第十兵团司令部。

这让福州城在解放军面前,变成了一座完全透明的城市。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

由于工事未能建成,守军部署又被了如指掌,国民党军队几乎未作有效抵抗便仓皇撤离。

三坊七巷、鼓山、西湖等无数古迹完好无损,福州城在一夜之间回到了人民手中。

一座城的命运,因一个人的坚守与智慧而改变。

1949年8月16日,也就是福州解放前一天,吴石奉急电携家人飞赴台湾。

临行前,他看着自己为之奋斗并最终保全的故土,内心想必五味杂陈。

他留下了298箱档案,留下了一座完整的古城,自己则飞向了敌后。

在台湾,吴石的代号是“密使一号”,他最后的任务是获取台湾战区的核心防御情报。

他将《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等绝密文件拍成微缩胶卷,交给特派员朱枫。

当这些情报最终呈送到北京毛泽东的案头时,毛泽东激动地评价“记大功”,并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然而,曙光到来之前,总是最深的黑暗。

1950年初,因叛徒出卖,吴石身份暴露。

同年6月10日,吴石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时年57岁。

临刑前,他从容吟诵:“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国民党保密局搜查他的家产,只找到一根四两重的金条,这位国民党中将的清廉与信仰,在生命最后一刻得到了印证。

2013年,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无名英雄纪念广场落成,吴石的雕像与朱枫、陈宝仓、聂曦等人并列而立。

参考资料:

丹心护榕:吴石的福州往事

2025-10-17 09:42:49 福建日报

回忆“红色特工”吴石烈士:潜伏在敌人“心脏”的勇士

政协联线 2019-10-28 17:22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历史   电报   幸福   福州   台湾   档案   国民党   情报   中央军委   解放军   番号   守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