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色小吃“烧饵块”:街头巷尾的烟火美味

地处云贵高原“入滇锁钥”的曲靖市,距今三千多年前,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已经开始有人类祖先在此种植水稻。因此,云南曲靖这块宝地足可以称为“鱼米之乡”,“米食”是曲靖人千年来的日常传统饮食。

端午节即将临近的云贵高原,天气出现了奇妙的变化,进入了雨季,下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朦胧清晨,远山起了一年中稀薄素淡的雾气。虽是清晨,却有了微风,19.7°C的夏天,凉爽宜人。远处着橘黄色服装的环卫工忙碌着,肩上的安全警示灯还在一闪一闪的。

清晨,寻着熟悉的道路,走入当地的一个传统早餐馆,有如说是寻着路,不如说是寻着味,那种从小就习惯了的焦香麻辣。

清晨七点,此间早餐馆定时坐下一位耄耋白发、95岁高龄,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人。老人不是寻味,而是习惯,每天清晨,都要风雨无阻的走过两条街,来这家小店吃个烧饵块,品一段儿时的味道。

都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对于云南曲靖人来说,开门的第一件事却是:出门吃个烧饵块。烧饵块这种米制品,在云南曲靖,好比贵州人的粉,北京人的豆浆油条,西安人的肉夹馍一般,是本地最为经典、传统的早餐。

在云南,饵块、米线、糍粑、饵丝就是“米食文化”最重要的四类食物。饵块,作为云南特有的食品,可以说是云南人的传统“灵魂美食”。西汉史游撰书《急就篇》有“饼饵麦饭甘豆羹”,唐朝儒学家、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训诂学家颜师古注了一条:“溲米面蒸之则为饵”。五代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说“粉米蒸屑”,米是弄碎的。做法是把米泡了蒸熟,上碓去舂,舂透就是“饵”,当然也可以用机器,但仍是米蒸为饭后做,与米先磨粉榨出的米线、蒸成的卷粉都不同。“饵块”可做成各种形状,除长丝叫饵丝外,其余不论饼形、卷形、块形、筒形都叫“饵块”。

“烧饵块”是将饵块做成薄薄的“大圆饼”,在炭火上烤制后拌上酱料的云南最传统的早餐。据中国古籍《周礼》记载,稻米蒸熟舂成饼叫“饵”,“溲米面蒸之则为饵”,稻米与糯米“合蒸为馈”,“馈”为“馈赠”的“馈”。“饵馈”(有点滇池口音)是“饵块”的最早名称。据说,当年欧洲人来云南,问云南人烧饵块是啥,云南人随口答道:“饼噻!”,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意大利“披萨”。云南今天也有“烧饵块披萨”:将饵块作为垫饼,撒上丰富的配料,如肉类、蔬菜、芝士等,烤制而成,像一朵花一样,独具特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天早起上学,学生们多半就是吃个烧饵块,这也就成了曲靖普通人最为经典、传统的早餐样式。

记得儿时吃一个烧饵块只卖八分钱二两粮票。由于学生们起得早,家长们也为了省事,常常每天给上中小学的子女们八分钱二两粮票买烧饵块作为早点。学生们说来也不懂事,常常将这微薄的早点钱省下来干些别的事情。或者应该说,当时社会上没有现在这样丰富的享受,物质的贫乏,却常常让人们增加了精神的追求,把早点钱省下来集邮票、集火花、集烟标成为很多学生热衷的事。

“饵块”的原料以饭米为主,若是糯米或糯米粉做,曲靖人就称之为“糍粑”,与饵块是有区别的。勤劳善良的麒麟人将糯米面与当季的面蒿冲和为“饼”,则叫“面蒿粑粑”,也是一种非常美味的时令美食。

在曲靖,分布着众多的饵块加工作坊,上百的“作坊小商”每天凌晨,骑上电动车,将饵块分送给全市成千的小摊贩烧了卖,更大量的饵块则通过城市公交、滴滴、货运班车、物流发放到全市各镇、街道、村、社区。上万学生、遛弯老人、上班的中青年黎明即起,涌向烧饵块摊档,鸡蛋夹烧饵块、洋芋饼夹烧饵块、火腿肠夹烧饵块、油条夹烧饵块、沙拉夹烧饵块……外加一杯现磨豆浆,一派热火朝天的美食产业完美的呈现在滇东高原。

“在曲靖,像我这样加工、批发烧饵块的很多,每天能够批发出去二三万个,养大了一家三个孩子。”一个开饵块加工厂快三十年的“老板”说道。

“开个小摊卖烧饵块,每天挥汗如雨,应接不暇。一个两元,一天能够卖出400多个。”一名下岗后改行卖烧饵块的小摊贩痛并快乐的絮叨着。

成千的烧饵块摊档每天能够卖出多少个烧饵块?烧饵块摊档每年能够赚多少钱?好像从来没有人进行过统计。但是,这小小烧饵块的确也已成为了当地养活千家万户老百姓的一个业态。

图/文:包建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8

标签:美食   街头巷尾   云南   烟火   美味   特色小吃   曲靖   摊档   云贵高原   传统   早餐   清晨   糯米   糍粑   稻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