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翰文:以笔为戈战沙场 视死如归铸忠魂

(文案:刘笑雪 视觉设计:周圆 叶艳娜)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刘笑雪

仲夏,走进耒阳市烈士陵园,一座烈士纪念碑矗立于苍松翠柏间。曾担任耒阳市委党史联络组秘书长的84岁老人谢高峰指着英烈墙上“谢翰文”的名字说:“这是我堂叔,一位永远值得纪念、缅怀的抗日英烈……”

翻开《湖南抗战阵亡将士事略》等历史资料,跟随谢高峰的讲述,谢翰文的人生轨迹逐渐清晰。

少年觉醒

谢翰文,又名汉文,号鸿锡,1904年出生于耒阳城关。五四运动在全国蓬勃发展时,他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5年,“五卅惨案”的消息传来,21岁的谢翰文怒发冲冠,组织千余工农学商各界人士集会。他当选“青沪惨案”湖南雪耻会耒阳分会会长,却面临一个艰难抉择——自家店铺中堆满日货。

革命,从自己开始!谢翰文带领雪耻会成员冲进自家店里,将日货搬出,付之一炬,气得父亲把他赶出家门。

1926年,谢翰文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青年团的工作。1927年马日事变后,谢翰文只身秘密进入衡耒边界的桐子山地区,撒播革命火种。

1928年2月,朱德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攻占耒阳县城。谢翰文被任命为耒阳县苏维埃政府特派员,负责领导桐子山地区农民武装斗争。3月,他随朱德向井冈山转移,不久被调到红四军第二十八团任书记官。

笔战沙场

1930年盛夏,红三军团攻克长沙后,时任红三军团秘书长的谢翰文同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利用皇仓坪国民日报馆,出版《红军日报》。

7月29日,首期《红军日报》面世,头版《告全国工农兵书》如惊雷炸响:“红军不是洪水猛兽,是工农自己的武装!”《大公报》感叹:“红军在戎马倥偬之际,犹知注重报纸宣传。”

1934年10月,谢翰文参加长征后,一路编印了行军快板、歌谣,鼓舞部队士气。为扫除“文盲军”,他发明“背包识字法”:战士背上贴字,行军途中互教互学。

1937年1月,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谢翰文兼任学员十三队队长。不久,调任抗大政治部宣传部长。1941年初,中央军委调谢翰文任八路军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在离开抗大奔赴前线时,谢翰文在临别赠言中说:“深刻研究马列主义原则,不断地创造新的宣传方式与方法,把自己锻炼成为党的宣传家。”

英魂永驻

1942年5月,日军对冀中、太行、太岳、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大扫荡”,八路军总部决定实行战略转移。

在突围中,为救回携带总后勤部政治部文件箱的妻子王振东,本已闯出包围圈的谢翰文冒着弹雨冲进村里,搀扶已孕的妻子撤退,不幸被日军发现。

自知难逃虎口,谢翰文冲进一户人家,将文件箱塞进柴灶烧毁后,即被日军所俘。

日军得知谢翰文是八路军的高级干部,便派特别审讯官专门负责审讯,还派来“特使”劝降。谢翰文将投降书撕个粉碎,抛向空中。

被高吊在房梁上,铁丝穿过肩胛锁骨,脚下放一盘炭火熏烤……面对酷刑逼降,谢翰文坚贞不屈。

1942年夏末秋初,谢翰文与妻子被日军惨杀于太原市郊。牺牲时,他年仅38岁。

“他用生命守护了党的机密。”谢高峰神情坚毅地说。

如今,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一拨拨游客驻足英烈墙前,墙上“谢翰文”三个鎏金字依然闪亮。一旁的展柜中,《红军日报》泛黄的纸页上,一行标题依旧铿锵:“最后的胜利属于我们!”

来源:华声在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1

标签:历史   忠魂   视死如归   沙场   耒阳   红军   日军   工农   英烈   在线   抗大   桐子   总后勤部   日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