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听说三伏天晒晒太阳对身体好,是不是出去走走更养生?”——一位刚退休的司机在饭后坐在小院里,一边喝水一边随口问。
这句问话很常见,每到天气热了,总会有人把“晒太阳”“出汗排毒”“流汗养心”这些话挂在嘴边。
有人还会说,太阳越毒,出汗越多,血管就越通,但如果把这些套话用在有心脑血管病的人身上,不但毫无益处,反而可能造成无法逆转的损害。
特别是中午12点前后,气温高于34℃时,热浪对人体的冲击是持续性的,不是靠身体的“适应能力”能扛过去的。
当气温快速升高,人体为了调节体温,血管会自动扩张,皮肤血流量增加,汗腺大量排汗,这时候,体内水分迅速减少,血液中的水分比例下降,变得更“稠”。
血液变稠不是什么抽象说法,它直接表现为血液流动速度减慢,黏附性增强,这就给血栓制造了机会。
一个本来血压稳定、有冠心病史的人,只需要在午后高温中多走上几步,体内血液循环就会迅速进入高黏滞状态。
如果没有及时补水或立即进入凉爽环境,血小板聚集就会启动,动脉斑块如果刚好破裂,就可能触发急性心梗或脑梗。
这样的事年年在发生,很多人明明早上还在正常活动,午饭后外出一趟就出事,就是因为对这种变化没有警惕。
高温状态下,血管处于过度舒张状态,但只要进出空调房或阴凉地带,哪怕是十几秒的温差刺激,也会让血管突然收缩。
热胀冷缩对金属是基本物理变化,对血管而言也是同样的应激挑战,收缩与舒张在几分钟内反复发生,会让血压短时间内剧烈波动。
一个人的血压本来控制在140以内,但在温差冲击下,可能瞬间上升20到30个单位。
很多中老年人出门时喜欢待在公交站、街边超市、路边小卖部,这些地方时冷时热,进出门温差大,不知不觉中身体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血管刺激。
如果这时候体内已经存在血管微损伤,或者有未发现的斑块隐患,就很容易在瞬间形成血栓。
特别是三伏天的正午气温,即使在阴凉处也常常超过34℃,身体即使没出汗,内部的热压已经到了极限。
有些人不信,总觉得只要慢慢走、少走点,就没事,但对心脑血管患者来说,事情从来不是靠感觉判断的。
身体内部一旦启动应急反应,哪怕步行速度慢,也足以带来问题,尤其是服用扩张血管类药物的人群,他们对外界温度更敏感。
血管对热的反应被放大,这种人出门时甚至走不到一百米,就可能因为血压不稳而感到头晕、恶心、视线模糊。
在很多城市,午间室内温度只有25℃,而户外可达35℃以上,这10℃的落差不是简单的冷与热,而是对血管的一次强冲击。
特别是从空调车、地铁、商场出来那一刻,皮肤表层尚未适应,血管骤然受压,不光是血压飙升,连心率也可能跟着不稳。
这种剧烈反差在短时间内重复两三次,就足以让有基础病的人陷入高风险状态。
人在高温下出汗不是立刻就感受到的,尤其是年纪大的人,皮肤汗腺功能减弱,体温调节能力差,他们往往不怎么出汗,却在不断流失体内水分。
这种不知不觉中的水分丧失,会让血液黏度持续升高,血液黏了,不光是流动慢,更容易在血管狭窄处形成沉积。
这一过程肉眼看不见,但医学检查中常常能看到血流速度降低、血管内径变小的表现。
中午出去走一圈、晒一下,并不是轻松事,高温带来的负担,早已不是表层皮肤能承受的范围,而是深入到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代谢系统的压力叠加。
特别是气压偏低的时候,血氧输送能力会进一步下降,加重心脏负担,有心衰基础的人,这时候出门几分钟,体力消耗可能是平时的三倍。
有些人不服老,总觉得年轻时能吃苦,现在也可以扛,但血管是按年代在老化的,四十岁以后,血管弹性明显下降,动脉壁厚度增加,内皮修复能力减弱。
一些老年人觉得自己常年锻炼没问题,但锻炼的习惯如果错在时间点,高温中的出门行为不但不能养生,反而等于主动暴露在危险面前。
34℃以上的气温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种生理负荷,不是简单防晒就能避开的,也不是靠喝水就能补回来的。
特别是那种短时暴晒加上短时温差切换的模式,对有心脑血管隐患的人等于在走钢丝。
很多发病者事后才回忆起当天中午去过哪里、走了几步,但为时已晚。医学抢救只能处理结果,预防才是真正的关键。
如果可以避免,不应拿三伏天的正午当试炼场。那些看起来很日常的行为,比如中午出去拿个快递、晒晒衣服、接个孩子,都可能在那几分钟内成了风险导火索。
健康从来不靠毅力扛,而是靠识别风险、避开风险,三伏天不是锻炼身体的好时机,特别是中午阳光直射,空气湿度高,温差刺激大。
这个时间点,最该做的是留在通风好、温度稳定的环境中,合理安排作息,避免不必要的外出。
并不是要所有人都躲着不动,而是要清楚自己的身体能不能承担这个负担,真正懂得照顾自己的人,不会逞强。
面对热浪,不出门本身就是一种节省身体资源的方式,是给血管休息的机会,是给心脏减压的时间。
这个逻辑和锻炼、耐力无关,是生理机制的基本规律,每一次高温下的不谨慎,都是在给未来埋下麻烦。
#MCN双量进阶计划#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心脑血管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程玉.舒适护理对急诊肾结石患者情绪及疼痛症状的影响[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
更新时间:2025-08-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