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名文命,字高密,又称夏禹、帝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也有说法为颛顼六世孙),父亲是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
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者夏启的父亲,为夏朝建立打下基础。
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百姓苦不堪言。大禹的父亲鲧受命治水,采用堵截的方法,九年未取得成效,最终被舜处死在羽山。
舜随后命大禹继任治水之事。大禹没有丝毫退缩,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他深知责任重大,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协助治水。
大禹带领治水民工走遍各地,依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致力于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传说为了治水,他费尽心思,不辞劳苦,从不敢有片刻休息。
他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投身治水工作。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启呱呱坠地的声音,但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
第二次路过家门,他依然没有停留。第三次经过时,儿子启已经懂事,挥动小手和他打招呼,大禹也只是挥手示意,还是没有停下脚步,继续投入到治水的艰辛工作中。
这就是广为流传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他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还展现出了创新求实的精神。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
经过长达十三年的努力,他们开辟了无数的山,疏浚了无数的河,修筑了无数的堤坝,终于成功治理了水患,让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
刚退去洪水的土地过于潮湿,大禹让益发给民众种籽,教他们种植水稻。
在治水的同时,大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
他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
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
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将天子位禅让给大禹。
十七年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大禹避居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大禹。
在诸侯的拥戴下,大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为都城,国号夏。他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以建寅之月为正月。
大禹在位的第十年东行,到了会稽后去世(竹书纪年载为四十五年),皇甫谧认为禹享年一百岁左右。
他去世后,其子启继夏朝天子位。大禹以其治水的丰功伟绩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后世的敬仰和赞颂,他的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